摘要: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不能。然而,在印度,这却是亿万人民每天习以为常的人生真实写照。
你能忍受上厕所不用纸吗?
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不能。然而,在印度,这却是亿万人民每天习以为常的人生真实写照。
不是因为贫穷,也不是出于落后,而是一整套自洽、缜密、贯穿宗教与哲学的文化体系,让“用水不用纸” 成为印度人几千年来不容更改的日常。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卫生纸的民俗问题,不如说它是串联印度宗教、种姓、殖民史乃至国家认同的隐秘回路 。一个“屁股上的传统”,背后写满了文明的屈辱、哲学的倔强与身份的抗争。
印度人不使用卫生纸,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奥义书》,也就是婆罗门教的经典。书中把人体看成微观宇宙,而排泄则是与“土元素”高度关联的圣洁行为。
于是,在日常如厕前进行身体净化成为一种必要的宗教仪式,用水洗净身体被认为是与神明对话的前提。
这一传统慢慢被制度化,最终谱写成了《摩奴法典》。这部法典系统规定了信徒每天的“16项敬礼”,其中就包括如厕后的清洁方式:左手配水冲洗肛门,不可用纸巾,否则“破坏身体内部的达摩平衡” 。
你看到这里或许想笑,但对印度人来说,这是严肃得近乎神圣的仪式。
同时,这套体系也严苛地划定了左右手的“神圣与肮脏”分工:右手供食、行礼、握手;左手只用于处理排泄物,一旦左右混淆,不仅是不干净,更是对神明的冒犯。
在我看来,这种手的区分,已不仅仅是卫生问题,更是宗教语言对肉身的彻底规训 ,它根植于印度所有人的潜意识。
当然,象牙塔里的高尚必定建立在底层的牺牲之上。于是,“处理排泄物”这一工作,被指定由“不可接触者”——达利特贱民专职负责。他们终身不得踏入神庙、不得与高种姓接触,只因他们的双手天天沾染“神圣宗教系统最卑微的部分”。
不得不感叹,在印度的如厕史上,连排泄都实现了种姓制度下的社会分工 。
时间到了公元1526年,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 建立莫卧儿帝国,代表中亚伊斯兰教势力南下征服印度。这时候,印度的如厕文化第一次遭遇了“境外输入”。
伊斯兰教带来了沙利亚法,其中也包含如厕礼仪。但穆斯林的清洁观与天气息息相关——沙漠中的信徒无法大水冲洗,只能偶尔借水清理,日常中性地使用纸张也并无禁忌。
可惜,这套中立派的如厕理念,最终在印度不敌本地土著文化的吸纳力。讽刺的是,为了驾驭本地人民,穆斯林统治者开始主动印度化,他们沿用婆罗门的高种姓制度,为自己加上“刹帝利”等荣誉头衔。甚至,他们的厕所礼仪也走了本地化路线。
穆斯林的“伊斯亭甲净礼”也开始强制使用水,甚至增加如厕步骤以示虔诚。
简直是诸葛亮进印度—— “上厕所,臣亦精研礼教” 。
这还不够,穆斯林也引入自己的种姓制度:高种姓“阿什拉夫”,中等“阿吉拉夫”,贱民“阿贾尔”。于是,一整套体液政治学在摩卧儿帝国扎根开花——种姓决定了谁能吃肉、谁能进清真寺,也决定了谁要去清洁马桶。
厕所,不仅仅是生活,它成了权力边界的明证。
真正要给印度厕所一次“革命”的,是英国殖民者。
1858年,英属印度正式建立。大英帝国带来了现代医学、细菌学以及马桶。但对于印度人来说,那纸巾不仅是卫生工具,更是文化异物,一旦接受就等于承认西方的文明优越。
于是,上厕所变成了民族主义与殖民话语的战场。
请注意这句来自圣雄甘地 的话:“卫生纸是帝国主义削弱印度人肠道韧性的阴谋”。
看到这里,我简直怒从心生——用纸,竟然成了文化投降?你说这还是一个文明人对排泄行为的理解吗?这是疯狂的认同派对。
殖民时期的英国没有强行干预这个如厕习惯,反而巧妙地运用了“双重话术”——一方面说“你们不用纸,肮脏又落后”;一方面又说,“热带气候利于水洗,更科学更卫生。”
这就是典型的殖民民俗学三步曲:先把“民族传统”去政治化为“地方风俗”;再给这个风俗找一套科学逻辑包上;最后通过教育与中产买办,温和完成“文化重塑”。
马桶和卫生纸进了印度的上层社会,却始终敲不开普通民众的厕所门 。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发起“清洁印度运动 ”,号称要为6亿人修建新式厕所,终结露天如厕,推广卫生纸和冲水式马桶。
10年过去了,结果如何?
据官方数据,已经建设了1.1亿个厕所 ,其中78%采用的是印度传统冲水系统,也就是水盆+左手操作 。在印度北部乡村如乌塔尔邦、比哈尔邦,如厕后用手洗的比例仍超过70% ,卫生纸进村依然如登天。
为什么这么难?
第一,资源问题 ——印度很多地方缺水、没稳定供电,冲洗式马桶也常常变成“臭水坑”。
第二,教育问题 ——种姓观念深入人心,达利特依然被默认为清洁工,他们不使用纸巾,就是“保持命运平衡”。
第三,文化认同 ——在我看来,这才是根本。厕所已不仅是排泄的物理空间,更是身份与归属的隐喻。
脱了裤子,就要接受祖先的安排。几千年都洗屁股,突然擦起来,那面子往哪摆?
“带纸进去的,非我族类;用手冲洗的,才是真印度人。”
这句半调侃的网络用语,道出了印度如厕文化中最隐秘的精神需求——认同的确认。
是的,就像梵文神明一样,厕所早已被神圣化。无纸如厕不仅是一个国家自我认同的行为习惯 ,更是一种群众间的无声规则:"在如厕方式上统一,才是我们‘印度人’的共鸣"。
这是为何即便现代化如涛涛洪水,印度如厕文化依旧坚挺如初。所有新时代的建筑、政府补贴甚至西方的教育影响,都像在用高压水枪冲洗一块千年苔藓——冲掉了表象,却擦不掉底层那一层厚重的历史沉积与精神惰性。
印度为什么不用纸?
用科学答:水更清洁,适合热带。
用文化答:神圣宗教传承。
用政治答:反殖民的抵抗性。
用哲学答:认同的再生产与社会分层。
在我看来,无纸化如厕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开口,透过这个口子,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国家最深沉、最顽固、也最神秘的身份机制。那不是“不文明”,而是另一种、我们未必理解但不容嘲笑的文明。
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重传统没错,但拒科技、弃安全、反卫生,只为了精神宇宙的完整,那终究是无法持久的。
就像印度现代学者昆杜所说的那句警句:“如果连马桶问题都无法解决,印度的现代性不过是厕所门上的涂鸦。”
或许,再给印度几个世纪,那张卫生纸终将走进每一个家庭;但在那之前,这种基于排泄的身份认同还会继续存在,洗遍恒河水,也洗不掉历史的墨痕。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2. B站视频《最奇特的民俗:印度人上厕所,为什么就是不用纸?18分钟讲透印度的洁净观》
3. 知乎问答:《为什么印度那么多性侵和强奸?》《印度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力如何?》《印度的政体是怎样的》
来源:时代读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