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百家说|石枫:格律是极具艺术张力的神妙翅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9:53 2

摘要:石枫简介:网名枫雅,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玉林市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绵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舍得之间诗院副院长兼诗评老师,《中国当代散曲》微刊编委,《岭南风散曲》《书香漫溢》微刊主编。曾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著有作品集两部,有作品入选多种选

石枫简介:网名枫雅,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玉林市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绵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舍得之间诗院副院长兼诗评老师,《中国当代散曲》微刊编委,《岭南风散曲》《书香漫溢》微刊主编。曾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著有作品集两部,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

课题:格律是极具艺术张力的神妙翅膀

白话文兴起之后,传统格律诗词受到了较长时间的冷落和遗弃,导致当代人普遍不懂得格律的真意和涵义。若问为何不喜格律,答曰:格律禁锢人的思维,写格律诗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格律果真如此生涩和沉重吗?其实不然。按照舍得诗学观,格律是印在骨子里的音律美感,是诵读时声调的高低起伏,是演讲时语调的抑扬顿挫,是音乐的舒缓激昂,是工作的张弛有度……

格律是有规律的交替:是左右脚交替而行的走路方式,是日夜交替与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是人类脉搏之跳动和生物生命之韵律……

格律是相反相成对立:是长短、高低、阴阳、虚实、明暗……只不过人们习惯称之为平仄而已。

格律是如此的唯美,它天然就具有平衡美、对称美、建筑美、节奏美……

格律是如此的简单,它原本就存在于生活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唐诗宋词为什么比先秦之前那些不讲究格律的诗作更经典、更动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唐诗宋词规范而娴熟地融合了格律的神妙:以平仄的相对和交替,形成了音乐的节奏感;以声韵的圆整和谐,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使诗诗词作品易于吟咏传播,并丰富和深化了意象的情感表达。

由此可见,格律是近体诗词之魅力所在,也是近体诗的本质特征。没有格律,诗坛将黯淡无光;没有格律,也不可能有唐诗宋词这两座神奇的文学高峰。

中国人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可以不写诗,但不能不爱诗、不懂诗。爱诗懂诗就需从根本上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格律。

如前所述,格律原本就是一种平衡、对称或对立的自然规律,并非十分深奥难懂和无法把控。除了从事自由诗(现代诗)写作之外,那些声称不必讲究格律同样能写好近体诗的人,顶多算是伪诗人。

而诗界也有不少“伪专家”认为,格律是可以分开来解释的,认为“格”就是格式,“律”就是的规律。所谓格式,包括字数句数限定、句式要求,以及“起承转合”的章法布局,“替、对、粘”等平仄搭配技巧的结构要求。所谓规律,则指诗词的声律韵律规范,包括特通过平仄交替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平仄拗救、对仗的工稳,韵书的规范运用,近体诗需在偶数句末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等等。

乍一看,觉得不无道理。但细细琢磨,这种将“格律”削离开来的做法,其实并不科学,在诗词写作实践中亦不可取。

如果将“格”看作是外在形式,那“律”就是代表内在和内容了。可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作品,又有哪首不是外在与内涵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呢?

格律其实是形声同体、形神兼备的自然法度,也是诗词创作的艺术法则。若把格律分割,既破坏格律的整体性,又容易让人陷入形式与内容相对立的的误区。因为格即是律,律寓于格;格与律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一首作品如果平仄不合规范,该平处用了仄,大拗而不救,既会导致节奏混乱,同时又会出现韵律不和谐,既可以判定其失格,也可以认定其违律。

恪守格律法则,绝非墨守成规,而是对汉语特质的深刻敬畏与艺术升华。在当代语境中强调格律的价值,是重拾对汉字音韵之美的文化自信。格律绝非枷锁,而是艺术张力无限的神妙翅膀,凭借它,诗人才能够穿越文字的壁垒,翱翔于广袤的诗词美学的天地之间。

来源:邃若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