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银元年份背后的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2:18 1

摘要:确切的说“袁大头”银元上的年份并非实际铸造的年份,而是代表它所属的“国币条例”颁布的年份。中间缺失的年份(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因为历史动荡,根本没有被计划或大规模铸造。

确切的说“袁大头”银元上的年份并非实际铸造的年份,而是代表它所属的“国币条例”颁布的年份。中间缺失的年份(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因为历史动荡,根本没有被计划或大规模铸造。

需要注意的是袁大头银元上面的年份是“版别”,不是“生产日期”

源头是“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银元是在1914年(民国三年),由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后开始正式铸造的。这个条例规定了银元的重量、成色、图案等所有标准。

“三年”版是主版:因此,所有的“袁大头”其基本版别都是“民国三年造”。这个“三年”指的是“国币条例颁布于民国三年”,而不是说这枚币一定是1914年生产的。实际上,“三年”版袁大头从1914年一直铸造到1929年,是生产量最大、流通最广的版本。

民国三年的历史背景,1912年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当时国内货币流通混乱,北洋政府为统一币制、解决军费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袁世凯的统治地位,于1914年2月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壹元银圆为本位币,模具由天津造币厂外籍雕刻师L. Giorgi制作,人物面镌刻袁世凯侧面像,背面为嘉禾,这一年铸造的钱币就是民国三年袁大头。

“八年”、“九年”、“十年”版本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政府计划和管理需要。

按照当时的设想,造币厂应该每年更换一次模具,将币面上的年份改为当年年份,以方便管理和核算。所以,在铸造了“三年”版之后,按理说应该接着铸造“四年”、“五年”等。

袁世凯称帝(1915年底-1916年中):这是最关键的原因。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准备1916年为“洪宪元年”。在这个背景下,自然不可能再去铸造带有“民国五年”字样的银元。虽然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就破灭了,但这场风波彻底打乱了正常的铸币计划。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政局极度不稳定,没有余力去严格执行每年的模具更换计划。这段时期的中国真的是群雄割据,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正所谓是“军阀时代”也就是1916--1928年期间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迅速分裂成几个主要派系,加上各地崛起的非北洋系军阀,形成了混战局面。

1. 北洋军阀内部的分裂与轮流执政:

“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在日本支持下,曾长期控制北京政府。

“直系军阀”:以冯国璋(后为曹锟、吴佩孚)为首,控制直隶(今河北)、江苏、江西、湖北等长江中下游流域,得到英美支持。

“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盘踞东北三省,是日本扶植的另一股强大势力。

2. 主要战争与权力更迭:

“府院之争(1917年)”:总统黎元洪(代表南方革命党势力)与总理段祺瑞(皖系)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发生激烈冲突,直接导致了张勋复辟的闹剧。

“张勋复辟(1917年7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但仅12天就在全国反对下被段祺瑞镇压。

“护法运动(1917-1922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掀起护法战争,标志着南北正式分裂。

“直皖战争(1920年)”:直系联合奉系,击败了掌控中央政权的皖系,段祺瑞下台,中央政权落入直奉两系手中。

“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直奉矛盾激化,双方在山海关一带大战,奉系战败,退回关外,直系独霸北京政府。

“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奉系经过整顿,联合皖系残余和孙中山的广东政权,再次与直系开战。因直系将领冯玉祥倒戈(北京政变),直系溃败,奉系控制北京政府。

西南军阀:如云南的唐继尧(滇系),广西的陆荣廷(桂系),他们名义上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但实则割据一方。

山西的阎锡山:采取“保境安民”策略,将山西经营成独立王国。

西北的冯玉祥:其部队称为国民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崛起,成为重要力量。

军阀混战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思想浪潮。

连年战火直接摧毁农田、房屋,导致大量平民流离失所。

各军阀为维持庞大军队和战争开销,对辖区百姓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预征田赋甚至达到几十年后。

军阀在各自地盘上发行货币、设卡征税,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发展。

正是在这政治黑暗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猛烈批判封建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但其根本原因是民众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无能、导致国家积弱的强烈愤慨。它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建立了一支新型的军队——国民革命军。

北伐战争(1926-1928年)1926年,蒋介石作为总司令,率领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击败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

1928年,北伐军进入北京,张作霖在退回沈阳途中被日本关东军炸死(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军阀混战时代基本结束。

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时代,核心特征是:

在政治上中央政府名存实亡,国家陷入实质性的分裂,北京政府成为军阀们争夺的傀儡。

军事上各派系军阀为争夺地盘和中央控制权,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思想上政治的混乱催生了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和民族主义的觉醒(五四运动)。

混乱最终通过一场由新兴革命力量领导的、具有现代意识形态色彩的北伐战争得以暂时终结,但并未根除军阀势力,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伏笔。

正是因为上述的动荡,在袁世凯去世后的几年里,北洋政府没有颁布新的国币条例,各地造币厂基本上都在沿用最早的“民国三年”版模具继续生产,以保证货币供应和统一性。

直到政局相对稳定的1919年(民国八年),天津造币总厂才重新整顿币制,并开始铸造新模具。为了衔接上之前的计划,新模具没有采用当年的“八年”,而是依次补铸了 “八年造”、“九年造”、“十年造”的模具

1919财政部提议重新雕刻新模,并规定模具必须每年更新,纪年也要更换。但由于当时欧洲处于一战中,生产模具需要进口的钢材受阻,新模完工时间较晚,只有一部分地区拿到模具可以进行量产,所以民国八年袁大头的铸造量相对较少。

所以,“八年、九年、十年”是对中断的铸币计划的一种“补课”,而不是指只在那一年铸造。

现在的“袁大头”只有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这四个年份,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它反映了民国初年那段政治动荡、币制混乱的历史。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