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美和非洲不少代表也选择离开,就连一些传统的欧洲盟友也不愿留下来听完演讲。过去那些习惯于耐心倾听以色列立场的外交官,现在宁可用沉默来表达态度。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武装突破加沙围墙袭击以色列。
当时,全球的舆论几乎一边倒站在以色列这边。那一刻,以色列是受害者,是弱者,是“理应得到支持的国家”。
短短两年不到,如今,以色列成了被指责、被抗议、被抵制的对象。
在这几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走上讲台,还没说两句,底下的各个阿拉伯国家代表就纷纷起身离开了。
拉美和非洲不少代表也选择离开,就连一些传统的欧洲盟友也不愿留下来听完演讲。过去那些习惯于耐心倾听以色列立场的外交官,现在宁可用沉默来表达态度。
会场外的抗议声此起彼伏,“停止屠杀”的口号盖过了会场内的发言。当众多国家的态度拧在一块,成为一股风浪,国际社会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以色列,几乎被国际社会孤立了,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正是以色列的疯狂、猖狂、无底线。
过去一年,加沙地区的伤亡数字持续上升,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其中,很多都是小孩子、妇女和老人。这些人,大多都手无缚鸡之力,却成了这场战争中,最让人痛心的。
数万平民死去,上百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以色列一再强调这是“自卫”,可世界各地的媒体和社交平台上传播的,却是一栋栋倒塌的建筑、一张张失去亲人的脸。信息一旦直观展现在全球眼前,“谁是侵略者,谁是受害者”就不再由发言人说了算。
为什么以色列能在短时间内失去国际舆论的支持?原因不止一个。
第一,军事行动失去分寸。战争打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接受“以自卫之名可以无限扩大打击范围”。
医院、学校、难民营被轰炸,哪怕有解释,也很难说服公众。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全球观众能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这种冲击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有力量,那些活在炮火中的小孩子,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第二,美国的纵容让矛盾更激化。华盛顿持续向以色列输送武器,嘴上说要停火,手里却递上炸弹,这种惺惺作态,更让人愤怒。
以色列之所以敢无所顾忌,就是因为背后有美国的保护伞,以色列不断扩大战火圈子,连卡塔尔这样的国家都无辜被炸,还有什么是以色列不敢干的?
以往,西方国家在关键问题上往往能保持一致,但现在分歧明显。部分欧洲国家已经选择承认巴勒斯坦国,在过去,这几乎是不敢想的事。
那些曾经和以色列修复关系的阿拉伯国家,也开始撤回大使,除了美国和一些特别小的、没什么影响力的国家外,几乎都站在了以色列和美国的对立面。
说实话,以色列今天的局面,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原因有三。
第一,战争的正当性是有限的。任何国家在遭遇袭击时都有自卫的权利,但自卫不等于无限制打击。时间长了,外界更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理由。当自卫变成了恶意屠杀,这时候,不管一开始多么合理,都会被看作是过度。
第二,国际舆论的力量不容低估。过去,以色列多少还能依靠外交说辞来解释行动,但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下,一条小视频、一张照片,就足以让全世界形成直观印象。
形象一旦崩塌,再多的发言也难以修复。换句话说,在这个时代,枪炮打下来的战果,可能还不如一条视频带来的负面效应大。
第三,战略上的短视导致恶果。以色列选择用武力来维持所谓的“绝对安全”,结果却换来更大的不安全。原本还能保持合作的国家转身疏远,原本可以依靠的盟友也开始犹豫。
接下来的路,摆在以色列面前的选择并不多。要么继续孤岛式生存,坚持军事手段,不顾国际压力,要么被迫退一步,接受某种程度的妥协,比如承认两国方案。
从现实来看,以色列国内的政治氛围决定了妥协的难度非常大。极右翼势力依旧强势,国内舆论普遍不信任任何涉及让步的提议。
可如果继续强硬,经济压力、外交孤立、安全风险都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那时,不是想不想妥协的问题,而是“还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
不到两年的时间,以色列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从被同情到被抗议,这样的转变,本质上说明了一件事:形象不是天赋,更不是永久,而是靠行动一点点维持的。
枪炮可以带来短期的安全感,却换不来长久的支持。轰炸可以让敌人退却,却无法让国际社会认同。当同情的光环碎掉后,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指责与孤立。
未来,以色列要么继续在孤立中硬撑,要么选择回头,哪怕艰难地走向妥协,路就在眼前,但时间不会等人。
参考资料:
以色列总理联大演讲时多国代表离场——2025-09-26 22:04·环球网
特朗普承诺不让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可信吗?——2025-09-25 16:36·新华网
卡塔尔元首谴责以色列是“流氓政府”——2025-09-24 21:12·人民日报
来源:乐天派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