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财经老铁,最近有没有发现医药股突然“不跌了”?某创新药龙头一周涨了20%,某医疗服务ETF创了年内新高,现在突然画风突变——利空落地,医药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各位财经老铁,最近有没有发现医药股突然“不跌了”?某创新药龙头一周涨了20%,某医疗服务ETF创了年内新高,现在突然画风突变——利空落地,医药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2019年布局创新药,现在收益早已翻倍;而现在,医药行业可能正站在同样的“爆发前夜”。今天咱们就来一次“医药行业深度解剖”,从政策、细分赛道、资金逻辑三个维度,告诉你医药到底有没有行情,以及普通人如何抓住这波“绝地反击”的机会——毕竟,你的投资账户,真的不能再错过下一个“翻倍板块”了!
一、利空落地:医药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
1. 集采的“边际影响”正在递减
集采曾是医药行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经过多轮集采后,其对行业的冲击早已“price in”(price in 是市场已经提前消化的意思,这里用通俗的话解释)。
- 仿制药:该被集采的品种基本已经集采完毕,剩下的要么是技术壁垒高的,要么是集采后通过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实现盈利的(比如某降压药龙头,集采后销量增长3倍,利润反而提升)。
- 创新药:集采对创新药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而医保谈判成了创新药“以价换量”的通道(比如某PD-1抑制剂,医保谈判后销量增长5倍,企业营收利润双丰收)。
2. 医保谈判:从“压价”到“共赢”的转变
过去医保谈判被戏称为“灵魂砍价”,但现在规则正在优化:
- 对真正的创新药(如first-in-class药物),医保谈判给出的价格更具“诚意”,鼓励企业创新;
- 谈判周期缩短,新药上市后能更快进入医保,加速商业化进程(比如某罕见病药物,上市6个月就进入医保,当年销售额破10亿)。
3. 政策红利:创新药、中药、医疗服务迎来“强支持”
- 创新药领域:“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创新药市场规模占比要超30%,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2024年预计超1200亿)也在持续加码。
- 中药领域:“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出台,片仔癀、同仁堂等品牌中药企业享受医保倾斜、渠道拓展的红利。
- 医疗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密集出台,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连锁医疗集团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医药细分赛道:“真金”都藏在这些领域
1. 创新药:“全球新”的突围之战
国内创新药已经从“me-too”(跟随创新)进入“me-better”(更好的创新)甚至“first-in-class”(全球首创)阶段:
- PD-1抑制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鼻咽癌领域的适应症全球领先,海外授权金额超50亿;
- ADC药物: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HER2 ADC)在胃癌、尿路上皮癌领域的疗效显著,国内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 出海: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2024年海外收入预计突破50亿,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标杆”。
创新药的逻辑很清晰:谁能做出全球认可的新药,谁就能在1000亿+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2. 医疗服务:“消费升级”的长期赛道
医疗服务是典型的“弱周期、强消费”赛道:
- 眼科:爱尔眼科在全球拥有超200家眼科医院,白内障、近视手术的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营收预计突破200亿;
- 牙科:通策医疗的“区域总院+分院”模式在浙江市场近乎垄断,种植牙集采后,其客流量反而增长(因为价格下降让更多人愿意看牙了);
- 医美:爱美客的濡白天使、嗨体在医美填充剂领域占据半壁江山,随着消费复苏,医美需求迎来“报复性增长”。
医疗服务的核心逻辑是**“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这个趋势至少能持续20年。
3.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主阵地
国内医疗器械正从“进口依赖”转向“国产主导”:
- 高端设备:联影医疗的CT、核磁共振设备在国内医院的市占率超30%,并开始出口欧洲;
- 微创器械:微创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获批,打破了达芬奇机器人的垄断;
- IVD(体外诊断):迈瑞医疗的血球仪、生化仪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预计超40%。
医疗器械的机会在于**“技术突破+进口替代”**,这个赛道的增长确定性甚至超过创新药。
4. 中药:“老赛道”的“新故事”
中药正在迎来“政策+消费”的双重红利:
- 品牌中药:片仔癀的锭剂在肝病、保健领域需求旺盛,渠道库存持续优化;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作为“中风急救药”,在老龄化背景下销量逐年增长;
- 创新中药: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康缘药业的热毒宁注射液在儿童感冒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中药配方颗粒:中国中药在中药配方颗粒领域的市占率超50%,受益于医院端的放量,业绩增长稳定。
中药的逻辑是**“政策扶持+消费属性”**,是医药板块的“防御性+进攻性”兼备的赛道。
三、资金面+估值:医药的“配置窗口”已经打开
1. 公募基金的“抄底动作”
2024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持仓比例环比提升2.3%,其中对创新药、医疗服务的增持幅度最大。某头部基金经理直言:“医药板块的估值已经到了历史底部,现在布局相当于‘捡便宜货’。”
2. 估值处于“历史洼地”
以中证医药指数为例,其市盈率(TTM)目前处于历史10%分位以下,也就是说,现在的估值比过去90%的时间都低。从历史经验看,这种“低估值+利空落地”的组合,往往是板块行情的“起点”。
3. 北向资金的“悄悄买入”
2024年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医药板块超150亿,其中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爱尔眼科是北向资金的“心头好”。外资的逻辑很简单:全球范围内,中国医药的创新能力和消费市场都是“稀缺资产”。
四、普通人如何布局?(附避坑指南)
1. 基金选择:“宽基+行业”的组合
- 宽基类:中证医药ETF(覆盖全医药板块,适合定投)、恒生医疗ETF(布局港股创新药、医疗服务龙头);
- 行业类:创新药ETF(聚焦恒瑞、百济、信达等创新药龙头)、医疗服务ETF(重仓爱尔、通策、爱美客);
- 主动基金:选择任职年化回报超15%、重仓医药细分龙头的基金经理(如某医药主题基金,近3年业绩排名同类前10%)。
2. 个股选择:“龙头+壁垒”的原则
- 创新药:恒瑞医药(创新药管线最丰富)、百济神州(出海龙头);
- 医疗服务:爱尔眼科(眼科连锁龙头)、通策医疗(牙科区域龙头);
- 医疗器械:迈瑞医疗(国产器械一哥)、联影医疗(高端设备龙头);
- 中药:片仔癀(品牌中药之王)、以岭药业(创新中药龙头)。
3. 风险提示:这些“坑”千万别踩
- 避免“伪创新”:有些药企所谓的“创新药”其实是“me-too”甚至“me-worse”,研发失败风险极高,要仔细研究管线的临床数据;
- 警惕“集采重灾区”:部分仿制药企业仍面临集采降价压力,业绩增长不确定性大,优先选择有创新能力或消费属性的企业;
- 远离“财务造假”: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大,有些企业为了美化报表可能财务造假,选择时优先看现金流、研发费用的真实性。
医药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利空落地不是医药行情的“终点”,而是“起点”。从创新药的全球突围,到医疗服务的消费升级,再到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医药行业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展开。
如果你相信中国的创新能力,相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那么现在的医药板块,就是你布局“下一个十年”的关键窗口。
最后,来个互动:你最看好医药的哪个细分赛道?创新药、医疗服务还是中药?
来源:清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