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晌午时分,群山环抱的岑巩县平庄镇后坪村,静谧中涌动着生机。在贵州苗岭黔菇菌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架起了这个偏远村落通向全国市场的“云端商埠”。
晌午时分,群山环抱的岑巩县平庄镇后坪村,静谧中涌动着生机。在贵州苗岭黔菇菌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架起了这个偏远村落通向全国市场的“云端商埠”。
丁德芬在直播间介绍公司种植的林下茶树菇。(陈昆 摄)
“家人们,这是我们最火的林下茶树菇辣椒酱!开瓶就是满屋菌香,拌面拌粉都不用再加调料!”公司总经理丁德芬手中轻托一瓶红亮油润的辣椒酱,面对镜头热情洋溢地介绍产品。
丁德芬在直播间介绍公司生产的林下茶树菇辣椒酱。(陈昆 摄)
“通过尝试抖音直播带货,单日最高下单量达200多单。” 丁德芬介绍,连续直播3个月来,累计线上销售达4万余元。流量转化为销量的同时,还吸引湖南、广西等地客商采购菌棒10万余棒。“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土特产,正乘着数字东风走向广阔市场。
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龙峰茶园一角。
岑巩,古称“思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生态腹地,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润,孕育了思州柚、思州绿茶、林下茶树菇等一系列优质农特产品。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受限于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信息滞后,好产品难以实现价值转化。
农村公路连通产业基地。(杨云 摄 )
如何打通农特产品“出山路”?岑巩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全县通过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起支撑农产品上行的立体网络。如今,277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形成“半小时上高速”的交通圈;1267个4G基站和364个5G基站,实现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4G网络全覆盖;建成电子商务配送站点85个,村级物流站点覆盖率达80%以上。这张融合“交通网、通信网、物流网”的现代化流通体系,为“黔货出山”筑牢了坚实的“硬件基石”。
岑巩县组织电商团队、网红达人等开展网络直播专题培训。(许光华 摄)
硬件打底,软件发力。该县顺势将农村电商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依托“仓储配送一体化平台”,政府开展电商培训与人才孵化,培育一批懂技术、会运营、能带货的“新农人”。他们以手机为“新农具”,把流量当“新农资”,让直播成“新农活”,推动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火”转型升级。
丁德芬正是这一变革的亲历者。“以前觉得品质过硬就行,现在明白,好产品更要会‘吆喝’。”她坚持每天直播两小时,讲述茶树菇从采摘到封装的全过程,用真实打动人心,用品质赢得口碑。如今,企业通过抖音、京东众筹、E帮扶、拼多多等多平台联动营销,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年销售额稳定在60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广东、湖南、广西等地。昔日“土货”已变身城市餐桌上的“山珍”。
林下茶树菇干品。(陈昆 摄)
直播不仅是销售渠道的拓展,更是产业发展的“引流入口”。目前,该企业已在茶树菇加工车间和林下种植基地分别打造专业直播间,形成“工厂+原生态”双场景直播模式。其中,位于林下种植区的新直播间已完成选址搭建,即将配备展厅、办公与生活区,并引入专业主播驻场,通过短视频记录采菇、烘烤、制酱全流程,讲述“从树林到餐桌”的真实故事,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让消费者“看得见源头、尝得到安心”。
林下茶树菇种植基地。(唐鹏 摄)
“我们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生态理念与乡村文化。”丁德芬说,实地直播让地方风物与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赋予农特产品情感价值与文化厚度,助力品牌走得更远。
工人在包装林下茶树菇干品。(陈昆 摄)
经过多年深耕,苗岭黔菇公司已建成集菌种培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年生产菌棒超600万棒、产出干菇24万公斤,带动6800余人次就近务工增收70多万元。其林下茶树菇基地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产品荣获“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苗疆牌”逐步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
思州牌农特产品。(陈昆 摄)
“基础硬件是保障,产品质量是根基,品牌标准是翅膀,直播带货则是那阵助飞的东风。”岑巩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副局长张文表示,下一步,全县将以电商直播为纽带,持续深化“龙头企业+基地+电商平台+农户”模式,挖掘更多特色优势资源,培育更多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本土“网红矩阵”,让“思州柚”“苗疆茶树菇”等金字招牌叫得响、立得住、走得远。
电商主播在直播带货。(唐鹏 摄)
一根网线缩短千里之遥,一部手机连接万家烟火。从“深山无名”到“一播千里”,从“田头滞销”到“云端热销”,岑巩正以筑基强基为笔,科技赋能为墨,电商破局为章,在数字浪潮中重构传统农业的基因密码。这不仅是一场销售方式的革新,更是一次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深层蝶变。
当数据流穿越崇山峻岭,绿水青山便化作屏幕里的金山银海,在指尖轻触间,流淌出乡村振兴的澎湃春潮。
来源:贵州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