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不世出之名将,400多年前明朝的“抗倭援朝”统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7:12 1

摘要: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开赴朝鲜战场。200多万中华儿女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开赴朝鲜战场。200多万中华儿女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357年前,一位明朝将领已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过相似的传奇。

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与20世纪那场震惊世界的战争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是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出兵邻邦,同样是以劣势对抗强敌,同样涌现出改变战局的战术创新。

而书写这一传奇的人物,就是明朝名将李如松。

1、

1593年正月,李如松率领明军仅用一天时间便攻克日军重兵防守的平壤城,其作战效率甚至超过了1950年志愿军对同一座城市的收复行动。

从初九到二十,仅用12天时间,从平壤到开城,22府全部收复。

半年时间,让日军全线溃败,死伤35000多人,无情地踏碎了日本企图占领朝鲜,继而侵略大明的美梦。

1593年七月,日军大部撤出朝鲜。

李如松,首开东亚反侵略战争胜利先河,让倭寇闻风丧胆,此后300年未敢再犯中朝边境‌。

2、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明朝抗倭名将李成梁长子。

说起李如松,不得不提起他的父亲李成梁。李成梁是万历年间第一名将,镇守辽东30年。其辽东铁骑是当时最强骑兵,李成梁也是少数让戚继光敬佩的将领。

将门虎子,李如松自然也不会怂。

他自幼在军营中长大,十岁即能骑射,十五岁随父出征,师从名士徐渭,深谙兵法,万历初期,李如松参与平定蒙古土蛮叛乱,崭露头角。

李如松作为高干子弟,又能力突出,官运自然亨通。

由于李家在边界的突出贡献,李如松不到30岁,就被授予都指挥同知职务,是一个从二品高级官职。

这有多厉害呢,对比另一名将戚继光,当年继承的,也只是四品官而已,还得等到老爹退休才能接班。

李如松的起点,是很多人到不了的终点。

万历11年(1583年),年仅34岁的李如松,被任命为山西总兵,相当于山西省军区司令,手握重兵,位高权重。

万历15年(1587年)李如松出任宣府总兵。镇守明朝四大要地之一,妥妥实权派。

从小一帆风顺,又手握大权的李如松,也狂傲得很。从没瞧上谁,也不讲礼节,没少得罪人。

他在任宣府总兵时,就因坐次问题与巡抚许守谦爆发冲突。

有次李如松外出操练时,遇上巡抚许守谦,李如松虽是总兵,但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按惯例,文官应居上座。但李如松招呼也不打,直接拉许守谦并排而坐,还说“军营中无繁文缛节”,不给许守谦面子。

还有一次觐见兵部尚书,还没等人家赐座,便自己坐下了,尚书大人气得骂他是“纨绔子弟”。

诸如此类的事不少,李如松多次挑战文官权威,在朝中树敌众多,言官们集体弹劾李如松,要求皇帝要惩戒李如松。

可万历帝偏偏就十分欣赏李如松,不仅没罚李如松,还责斥带头告状的人无事生非,扣了一年奖金。

李如松虽然得罪人多,讨人嫌,但有了皇帝这个大后台,也没人能告倒他。

当然,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李如松如此狂傲,是因为他确实有这狂傲的资本。

3、

1592年宁夏哱拜叛乱,此为明万历三大征的首战。

由于宁夏城防坚固,城墙高厚,易守难攻,‌还有蒙古援军不断骚扰,朝廷派兵平乱一直没有进展。

四月,万历帝急调李如松为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李如松临危受命,六月,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此时,叛军收缩防线,固守坚城。

一开始,他也试过正面强攻,但都给打退回来。

李如松不是书呆子,他观察几天发现,宁夏城太坚固,易守难攻,强攻不仅损失惨重,还可能颗粒无收。

但宁夏城地势低洼且临近黄河,城内排水系统年久失修,低洼地势导致雨季易积水。于是,他转变战术,改用水攻。

他让人在外挖沟,通过掘堤引水淹没城区‌,并派麻贵击退蒙古援军,切断叛军外援。

李如松的方法奏效了。对着漫天大水,叛军有力气也只能打在棉花上。

很快,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还产生内哄。

趁着叛军内乱之时,李如松派精锐夜袭城门。

在攻城过程中,身为正二品高官的李如松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左臂中箭仍坚持指挥,最终平定叛乱。

宁夏之战,成为明军罕见的城市攻坚战经典案例。李如松也展现出卓越的攻城战术素养和顽强意志,为后来的抗倭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1592年,真是多事之秋,刚解决完宁夏叛乱,凳子还没坐热,又开始准备打倭寇了。

但这场抗倭战争,将让他名垂青史。

4、

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所谓关白,也就是日本最高官员。

这位老兄也是有点本事的,出身庶民,原来只是一个奴仆。奋斗几十年,54岁统一日本,结束日本的战国时代。他也有些谋略,据说在统一日本期间,亲自指挥过几十次战役,只输过一次。

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就开始不安分了。他觉得日本现在非常强大了,不仅有一群会打架的亡命之徒,有大规模的火枪部队,更有先进的战术思想。

这些,让他侵略的野心跃跃欲试,他觉得日本太小了,他想要征服世界。

当然,朝鲜他也是看不上的,他看上的是中国。

当年唐朝繁荣的时候,日本向中国派了很多留学生,这些人从中国带走了不少技术、文化,也看到了大唐的盛世。

从此,在日本人的印象中,中国就是很有钱。就像富人家被小偷惦记上了,一直想把财富据为已有,几百年不变。

以前这小偷没实力的时候当然不敢动,现在学了点文化,攒了点武器,长了点肉,就又不安分起来。让他兴奋的是,有人告诉他,现在的唐(明朝),已经不行了,是软柿子,随便捏。

于是,丰臣秀吉振臂一呼:“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而欲征服中国,必先经过朝鲜。当年的朝鲜是明朝的属国,自然不可能开门迎贼,那就只能打了。

万历二十年(1592年)4月13日,丰臣秀吉押上全部老本,派出国内最精锐的部队,共15万人,从日本各地出发,向朝鲜挺进。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壬辰卫国战争、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的朝鲜实在是太烂了,日军在釜山登陆后势如破竹,仅半个月时间,就把朝鲜国王赶到鸭绿江边。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朝鲜国王紧急向明朝求援。

明朝廷内部为此吵成一团。

兵部主战,部长石星甚至表示,自己要带兵去收拾日本人。

但更多的人表示朝鲜太烂,遇到日本人就望风而逃,完全没有战斗意识,打败了就只会求救,不用管他们,只把日本人拦在我们国门外就行,不用出门去打。

两派观点相持不下之时,有个人开口了,“宜速派兵救援”。

一锤定音,决定出兵。因为说这话的,是万历皇帝。

虽然万历皇帝已经消极怠工好多年,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次,他做了准确的判断,"倭得朝鲜必图中国",如果让他们在朝鲜坐大,养虎为患,以后更不好收拾,这跟几百年后我们出兵的“抗美援朝”是一个道理。

5、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向朝鲜派出第一支军队。

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三千人赴朝抗倭,祖承训原是李成梁家丁,跟李成梁四处征战,经验丰富,作战勇猛。

虽说艺高人胆大,但祖将军也是胆子太大了,太小看敌人。只带了3千人,就要去打人家15万,就算一人有三头六臂,也砍不过来。

但这也不是祖将军自信过了头,据说是朝鲜传递了错误情报,说在平壤城只有1000多倭寇。

祖承训带了3千人刚冲进平壤城,就中了倭兵埋伏,对手小西行长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敌军利用地势优势及火炝,重创明军,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逃生,明军第一次进攻就这么结束了。

万历二十年11月,李如松再次临危受命。

万历任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也就是宋应昌代表朝廷,是老大,李如松指挥战斗,是老二。

12月26日,李如松带领四万多人,跨过鸭绿江。

朝鲜国王带领群臣迎接,当看到李如松才带了不到五万人来打战,朝鲜重臣柳成龙失望了。以不足5万人打15万人,倭寇又那么强悍,这次的结局估计跟祖承训一样。

祖承训也多次建言,那些倭寇太厉害了,作战勇猛、武器独特、行为诡异,要多加小心。

李如松仍是那么狂傲。

不仅对柳成龙的担忧嗤之以鼻,对祖承训的建言更是丝毫不理,更说祖承训是妖言惑众,动摇军心,赏了20军棍。

柳成龙绝望了,他觉得李如松盲目自信,完全听不进劝谏,必败无疑,这次朝鲜没救了。

其实,李如松此时能如此胸有成竹,因为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清楚地跟他说过,这些倭寇的来龙去脉,他们的作战特点,以及战胜他们的方法。

当时,年幼的李如松并不知道了解这些有什么用,但他却始终记得那个人的一句话:今日我所传授于你的一切,务必牢记于心。

那个人,就是当年计擒汪直和徐海两大海盗,曾与戚继光并肩抗寇,保家卫国的名士徐渭。

是的,20多年来,李如松一直记得这一切,今天,终于派上用场了。

来吧,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

6、

李如松打战,从来不靠硬取。宁夏之战如此,抗倭之战也是一样。

所谓兵不厌诈,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四,李如松来到安定馆会见日军使者,利用日军贪财心理,假意同意和谈条件,并派使者“封赏”日军将领小西行长,诱使其放松警惕。

当日军23人使者团进入营帐时,李如松部将李宁突然拔刀斩杀使者,制造下属不了解情况,“误会”假象。

小西行长竟信以为真,次日再派使者澄清误会,李如松顺势跟日军使者说,次日要到平壤“当面致谢”,为攻城创造战机‌。

正月初六,李如松到平壤城,日军以为来和谈的,放松警惕,还在城门口搞了一群人穿着花衣夹道迎接。李如松发现这时候是个攻城的好时机,忽然下令攻城。

可是士兵们看到日军穿着奇装异服在那里又唱又跳,加上之前祖承训对日本妖魔化宣传,士兵们反而给吓到了,以为这些人是在做什么法术,不敢往前。

而日军也醒悟过来,李如松和谈是骗人的,赶紧关闭城门,最终李如松进攻了北城,但未成功。

错失时机的李如松回到军营,暴跳如雷,把下属骂了个狗血淋头,但骂归骂,战还是要打,李如松重新布置进攻。

攻城时间就定在正月初八拂晓。

李如松战前亲自勘察地形,发现平壤城北靠牡丹峰,东临大同江,易守难攻。

他制定"围三阙一"战术,故意留出南门不攻,同时在东、西、北三面布置重兵。这样的安排,就是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进攻。

针对朝鲜多山的特点,他改良了战车,缩短轴距增强转向灵活性、采用可拆卸挡板便于山地运输、增加三眼铳近防火力。

战车部队配备虎蹲炮、大将军炮等火器,在平壤城外形成移动火力平台。

正式进攻时,明军以大将军炮、虎蹲炮等火器猛烈轰击城墙,炸开多处缺口。

同时命令士兵以"云梯车"登城,派精锐骑兵从缺口突入。

根据《明实录》记载,战车"高八尺,藏火器十人",与辽东铁骑形成"火器压制-骑兵突击"的协同作战模式。

朝鲜《宣祖实录》特别记载了这种战术对日军铁炮(火绳枪)部队的克制效果:"倭铳不能伤,铁骑突之辄溃"。

战斗中,李如松仍是冲在最前面,亲自站前线指挥。他的马被敌军火枪击中,李如松摔得灰头土脸,鼻孔流血,但他毫不在意,一点也没退缩,即刻换马再战。

将军都这么猛,小兵不拼命说不过去,明军士气大振,进攻浪潮一波又一波。

经过一天激战,明军歼灭日军1万余人,小西行长被打得屁滚尿流,弃城逃窜,率残部从南门溃逃。

而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正月初九的朝鲜,北风那个吹,倭寇们为了逃命,顾不上冷,一个个往江里跳,结果不是冻死就是淹死。据记载淹死者五千有余。

日军主力小西行长部队几乎被全歼。

小西行长后来在给丰臣秀吉的报告中称:"明军战车如城移动,铁骑似鬼突袭"(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朝鲜阵中日记》)。

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10000余人,烧杀溺毙无数。而明军阵亡796人,伤1492人。

李如松一日内收复平壤,此战成为朝鲜战争转折点。

李如松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但战争还没结束,历史告诉我们,日本人没捞到好处,是不会罢休的。

7、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乘胜追击。

而日军其他部队得知最厉害的小西行长被打败,都纷纷弃城逃跑。

明军仅用12天,从平壤至开城,收复了朝鲜22府,日军全线后退至王京(今天的首尔)。

至正月二十日,溃败日军在王京结集人数达五万多。

李如松判断日军士气低落,决定痛打落水狗。

1593年正月二十七日,他亲率3千精锐骑兵前往汉城方向侦察,在碧蹄馆(今首尔西北)突然遭遇日军主力3万余人伏击。

面对十倍的敌人,李如松迅速占据高地,沉着布出7人制"小三才阵"。

将部队分为三队:以火铳兵居中压制,骑兵两翼策应。

火铳手轮番射击,压制住日军将领立花宗茂率精锐"立花赤备队"多次冲锋,狼筅手阻断日军太刀近战,骑兵从侧翼实施反冲锋。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明军弹药将尽时,李如松命令骑兵发起反冲锋,突破日军包围。

日军见大势已去,只能撤军,而李如松也因兵力不足,收兵未战。

此次虽未全胜,但明军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6千余人,已经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更彰显了李如松临危不乱的指挥才能。

这场仗,彻底粉碎了日军反扑计划,日军将领立花宗茂战后感叹:“明军统帅之勇,前所未见”‌。

三月,李如松探知日军军粮在龙山大仓,决定来一招釜底抽薪,瓦解日军后勤。

他派出弟弟李如梅和查大受,率700死士夜袭龙山大仓,焚毁日军粮草数十万石,堪比“官渡烧乌巢”。

这么一来,日军陷入饥荒,这武士道精神再怎么牛,也总得吃饭,日军被迫收缩防线。

万历二十一年(1539年)4月18号,日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

19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5月15日收复庆州。

7月,双方议和停战,日军大部分撤出朝鲜,仅有四万余日军占领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明军也仅留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

至此,万历年间第二大征,抗倭援朝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从万历二十年(1592)12月李如松率军入朝,短短半年间,日军就全线溃败,主力小西行长部几乎被全歼,死伤三万五千余人,而明军死伤一万余人。

也许大家会问,怎么不把日寇全部赶走,不怕卷土重来?

那是因为,打战要钱,要花大钱。战争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再打下去,明廷要给掏空了。

打这场仗,人、财、物,都是明军自带,朝鲜帮不了半点。

当时明军四万多人入朝,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朝鲜不但不给钱,明军买粮食还要收钱。

不止没钱,朝鲜军队也不行,一遇到敌军就跑,明军那是流汗又流血。这样的属国,也确实不怎么值得帮。

半年战争,明就花了上百万两白银,如果继续打,根基都给打塌了。

谈判,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把日军打疼打趴了,以后不敢随便动,而自己根基仍在。

此战后,本来就很欣赏他的万历帝给他加了工资,并授予太子太保头衔。

1597年,日本再次入侵朝鲜(丁酉再乱),此时李如松已调任辽东总兵。

1598年,李如松在辽东抵御鞑靼入侵时,中埋伏力战而死,临死前仍高呼“杀贼”,尸体被鞑靼骑兵践踏,时年50岁。

明神宗知道后“痛悼”,下令把李如松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追赠少保,谥号"忠烈"。

至于死因,有人说他是轻敌冒进,因为当时李如松仅带几千骑兵,遇到数万鞑靼骑兵的埋伏,才会战死。

但这个说法我是不信的。

优秀的人,不可能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朝鲜战争中的碧蹄馆,李如松已有类似经历,不可能如此冒进。

另一种说法,是说有叛徒出卖,预先将李如松的计划告知敌军。无论什么时候,贪财怕死的叛徒从来就不缺,我更愿意相信被出卖这种说法。

8、

李如松一生短暂而精彩,既有“纨绔”的狂傲,又有“横刀立马”的担当。

他虽傲慢骄横、待人粗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成就与功勋。

他作为高级官员,但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从不退缩。

他智勇双全,日本《征韩伟略》承认“明将李如松用兵如神”,李如松后,明朝再未出现能同时驾驭骑兵、火器、后勤的统帅‌。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参与了万历年间的二大征,保家卫国,直至战死沙场,尽到了一个军人的本分。

他的贡献,不因其死亡而消失,万历帝称其“功在社稷”。

他将火器与骑兵战术完美结合,开创了"车营"战术体系。他改良的"三才阵"(火器、步兵、骑兵协同)成为明军标准战法。

他设计的"九边防御体系"被后续将领沿用,延缓了后金崛起速度‌。

他的战术思想被收录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典籍。

若非早逝,或可改变明朝后期边防的颓势,李如松之死,也被后世视为明朝军事衰落的象征。

400年华已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遥想将军当年,纵马驰骋沙场的背景,仍清晰可见!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