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对美术师范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五育并举”理念正推动当下美术教育体系展开全方位改革——培养理念、条件、目标、方向均发生了较大转变,“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基于此,高师美术人才培养应结合美术师范专业育人要求
提升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对美术师范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五育并举”理念正推动当下美术教育体系展开全方位改革——培养理念、条件、目标、方向均发生了较大转变,“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基于此,高师美术人才培养应结合美术师范专业育人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认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坚持德育为先导,确保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紧跟社会需求。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美育深化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亟需培养兼具高尚师德与数字素养的美术教师。为此,高等师范院校美术课程体系改革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赋能美育创新,通过课程重构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课程开发与管理需深入挖掘德育与美术教育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推动思政元素融入美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各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师德规范,为其成长为具备高尚师德且身心健康的“大先生”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可将红色文化、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指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红色美术经典作品数字化再创作,用数字绘画板开展“美丽乡村主题创作”,用3D建模软件设计环保材料装置艺术等,并积极关注学生思政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确保德育行之有效。
坚持智育为重点,依据美术学科特点打造全面数字育人环境。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既是数字学习体验者,也是数字教育践行者,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要用智育纲领性要求指引美术学科师范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以美培智。具体而言,可结合美术学科读图性特点,围绕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生成、设施完善、评价机制等创设数字育人环境,积极运用数字教学空间,引入数字教学技术,使数字化在教与学中成为常态。完善数字素养评价机制,使师生充分适应数字化教与学的新关系,培育学生的数字创作和数字育人能力。为确保智育效果提升,要相应提升课程设置中数字化内容占比,促进学生数字化专业能力发展。智育还体现为培养学生的数字静态和动态图像搜索、归纳、分析、处理与创作能力。对此,应着力开发数字与美术融合性课程,培养学生交叉融合思维,培养满足融合性与创新性双重标准的基础教育美术创新型人才。
坚持体育为保障,探索体美融合教学模式。强健的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高师美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重视人才体质健康,将体育形态与美术图像相结合,实行外在身体缔造与内在心灵熏陶相融合的动态连续教育过程,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实现“以体育人”和“以美化心”协同并进。一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体育竞技内容进行图像转化,将体育运动美融入学生日常美术欣赏与创作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与现场采风等手段,收集、整理、记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包括摄影、摄像、速写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坚持美育助美教,推动审美与人文素养双提升。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化人与培元作用,助力提升高师美术学生审美素质、人文认知、道德情操与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可基于美术教育特点,启发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美术教学资料,创新数字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践行数字美育责任与使命,为数字教学持续创新、长效发展提供保障。另外,还可推动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馆合作,如美术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通过实地教学、实践教学,实现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劳育助就业,塑造正确劳动观。数字时代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需培养优质数字美术教育劳动者。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形成正向劳动认知,建立积极健康的劳动就业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水平,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实效价值。对此,要将劳育与美术基础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引导其重点关注数字美育课程开发、AI辅助美术教学、线上公益美育服务等新兴职业方向,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建立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应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劳动相关元素,结合美术欣赏课、制作课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劳动创造之美”,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引导学生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者》,通过展现麦穗丰收的场景和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教师也可提炼社会劳动过程中的审美要素,结合美术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化图像手段记录劳动美,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或非数字的美术视图创作,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创作践行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也可鼓励师生通过支教、公益绘画展演等活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美术专业知识积累与劳动技能提升实现同向同行。
数字时代对美术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改革传统美术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立足美术师范专业属性,深入挖掘五育实施路径,可使人才培养与数字发展同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美术教育新时代、新赛道的开启。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高师美术创作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Z07〉)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