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小宗’上位引商标争夺战…300 亿目标背后竟是家族崩裂前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0:40 1

摘要:"二十年经典品牌将谢幕!"2025 年 9 月,一则加盖娃哈哈集团公章的《关于开展 2026 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引发电商圈震动。文件核心内容直指:自 2026 新财年起,集团将启用 "娃小宗" 商标全面替代沿用三十余年的 "娃哈哈" 品牌。

"二十年经典品牌将谢幕!"
2025 年 9 月,一则加盖娃哈哈集团公章的《关于开展 2026 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引发电商圈震动。文件核心内容直指:自 2026 新财年起,集团将启用 "娃小宗" 商标全面替代沿用三十余年的 "娃哈哈" 品牌。

"这不是单纯的品牌升级,而是企业控制权的重新洗牌。" 某省级饮料代理商向财新坦言。

在公告中官方给出的解释颇为耐人寻味 ——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潜在法律风险,以及现有股权架构下难以获得全体股东一致认可,使得商标使用权陷入僵局。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商标争夺的实质是宗馥莉团队与原始创始团队的权力博弈

这场品牌变更暗含着宗馥莉自 2024 年继承家业后的战略级布局:

人员迁徙战略:70% 集团骨干已完成向宏胜饮料的 "平移"资产腾挪计划:5 个月内累计关停 12 家关联企业生产线知识产权重构:"娃小宗" 商标集群注册量达 46 件(涵盖 32 个类别)渠道控制强化:天猫旗舰店经营权划转已实现交易额转移 17.6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品牌持有主体的宏胜饮料 2025 半年报显示营收同比暴增 328%,这一数据恰与上海饮用水公司被关停的季度相吻合。商业版图的此消彼长,实则反映了宗氏新生代管理层对核心资产的重新配置。

被关停企业存续年限核心业务年利润(亿元)上海饮用水公司23 年桶装水产销0.27南宁快消品公司18 年西南区域经销0.95厦门包装材料公司15 年PET 瓶生产0.62

上海饮用水公司厂长向财新展示了铁证:2024 年产值暴增 211% 的生产线,在 2025 年 7 月被市监局封停时仍在满负荷运转。而新接手的宏辉公司,当月即实现 14.8L 一次性桶装水销售额环比增长 470%,印证了市场端的真实需求。

商标归属权争议已演变为三方势力角逐:

上城区国资(持股 46%):谋求控制权与收益平衡宗馥莉系(实际控制 54%):主张经营权自主性职工持股会(24.6%):发起股权确权集体诉讼

"当年续签商标时集团开具的隶属证明,现在看来就像一张废纸。" 参与诉讼的职工代表如是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海饮用水公司为自救注册的 "沪小娃" 商标,其设计元素与原品牌相似度高达 81%,这为后续法律攻防埋下伏笔。

资本市场:浙商创投连夜下调快消板块评级供应链体系:13 家 OEM 工厂开始去 "娃哈哈化" 改造终端市场:杭州部分经销商提前囤货达三个月库存同业竞争:农夫山泉加速布局 20L 商用桶装水市场

更值得玩味的是,娃小宗首年 300 亿的销售目标,相当于要再造一个 "饮料新贵"。对比元气森林 2018-2023 年百亿成长史,宗馥莉团队显然在策划一场超级闪电战。

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深层矛盾:

经营权与控制权脱节:职工持股会与实控人利益分化品牌资产代际转移:如何处理创始人的无形资产遗产去家族化悖论:亲缘网络与现代化治理的冲突调适

如同美的集团何享健与方洪波的权力交接案例,二代接班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组织阵痛。不同的是,宗馥莉选择了更具颠覆性的 "另起炉灶" 模式,这种破而后立的策略能否奏效,尚需时间检验。

面对 Z 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娃哈哈的转型其实暗合行业规律:

品类创新:已申报 "电解质维生素水" 等 23 项新品类专利渠道革命:直播电商渠道占比从 5% 猛增至 41%体验升级:联名电竞战队推出可互动智能瓶盖绿色转型:100% 可降解包装量产成本降低 68%

从广州秋糖会的招商情况看,娃小宗新品预售额已达 19 亿元,其中气泡茶饮系列占比过半。这个数据或许能解释为何宗馥莉要冒着割裂品牌认知的风险强行换标 —— 新消费战场需要更年轻化的品牌 IP。

在康师傅、统一等台资企业渐次完成职业经理人转型时,宗馥莉的激进改革为中国家族企业提供了一套另类样本。这场变革暗含三个关键命题:

品牌究竟属于创始人还是企业法人情感资产如何转化为市场价值企业传承应选择渐进改良还是休克疗法

业内专家指出,2025 年中国将迎来价值 3.8 万亿元的品牌继承高峰,娃哈哈案例可能成为教科书级的参考范本。但需要警示的是,快消品行业的品牌资产折旧速度远超其他领域,留给二代掌舵者的试错空间其实非常有限。

"这不是简单的商战,而是一场关于中国企业传承模式的实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重鸣如此评价。

这场资本与血脉的博弈,最终将导向新王登基还是帝国坍塌?或许 2026 年新品牌亮相之时,市场会给出更清晰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饮料行业的权力版图,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剧烈的重构。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