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集团密谋“稀土反杀”!立价格同盟,直指中国供应链“命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05:21 1

摘要:七国集团正在评估建立稀土价格下限的可行性。根据三个独立消息源证实,G7与欧盟的技术工作组已完成初步测算模型,该模型以20192021年稀土平均价格为基准,拟设定1520%的溢价空间。

【G7稀土价格战背后的供应链博弈】

七国集团正在评估建立稀土价格下限的可行性。根据三个独立消息源证实,G7与欧盟的技术工作组已完成初步测算模型,该模型以20192021年稀土平均价格为基准,拟设定1520%的溢价空间。

价格下限将首先应用于镨钕、镝、铽等关键中重稀土品种,这些材料对电动汽车电机和风力涡轮机至关重要。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显示,一套风力发电机组需要消耗600公斤稀土永磁体。

中国商务部今年实施的出口管制产生了连锁反应。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数据显示,48月期间,日本企业获得的稀土供应量同比下降37%,导致23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启动应急库存机制。

德国巴斯夫公司被迫推迟其在勃兰登堡的电池工厂投产计划,该工厂原计划年产50万套电动车电池。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在闭门会议上承认,欧洲工业界至少需要18个月才能建立替代供应链。

【中国稀土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中国在稀土加工环节的优势建立在二十年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分离提纯中试基地,其专利保护的溶剂萃取技术能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9%。

江西赣州的离子型稀土矿开发技术已迭代至第五代,开采回收率从2010年的60%提升至现在的85%。这些技术突破使得中国稀土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比海外同行低4050%。

美国国防部的评估报告指出,重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需要至少50亿美元初始投资和7年时间。澳大利亚Lynas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分离工厂运营十年后,其产能仍不足中国同类企业的5%。

日本昭和电工虽然掌握了钕铁硼磁粉制备技术,但在磁体成型环节仍需从中国进口关键设备。这种技术断层使得短期内难以打破中国在稀土深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

【G7战略的潜在执行障碍】

价格下限机制面临多重实施难题。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不同品级稀土产品的价差可达300%,这使得统一定价缺乏操作性。欧盟竞争法专家指出,强制价格干预可能违反WTO反补贴协定。

更复杂的是,中国稀土出口往往通过混合氧化物等形式进行,这些中间产品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2022年稀土出口中,有68%是以这种难以监管的中间形态完成的。

征税方案同样存在技术性障碍。欧盟海关的案例研究表明,稀土的关税分类存在灰色地带。以钕铁硼磁体为例,其可能被归类为"合金制品"或"电子元件",税率差异达7.5%。

美国海关2021年查获的案例显示,有中国企业通过将磁体申报为"金属工艺品"规避了28%的反倾销税。这种监管漏洞使得贸易救济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现实路径】

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在推动"稀土多元化"计划。该计划拟在未来五年投入12亿美元,支持企业在越南、印度建立稀土加工中心。

三菱材料已与越南政府达成协议,共同开发东堡稀土矿,预计2026年形成3000吨分离能力。但地质调查报告显示,该矿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超标,需要额外投入1.2亿美元建设尾矿处理设施。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了2030年本土加工比例达到20%的目标。瑞典LKAB公司正在加速开发基律纳稀土项目,但环境评估显示,该项目需要解决萨米人保护区的法律争议。

法国Orano集团计划重启拉罗谢尔的稀土分离厂,但工会组织警告称,该地区缺乏熟练工人,培训周期将长达三年。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揭示了全球产业政策的根本矛盾。支持干预的一方认为,战略性产业需要政府主导的长期投资;反对者则指出,人为扭曲市场价格最终会损害技术创新。

历史经验表明,1973年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同样试图通过价格管制来确保能源安全,但最终催生了效率低下的"油页岩泡沫"。当前稀土领域的政策实验,可能正在重复类似的循环。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