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赖清德上台之后,台湾岛内想要和民进党暗通款曲,共同“拒绝统一”的蓝营名嘴想要为其搽脂抹粉打圆场也变得十分困难。台湾岛内的蓝绿政客在私下里沆瀣一气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虽然表面上水火不容,但是私下里也许十分要好。在针对大陆的问题上,他们更是达成了某种共识。赖
灯光下的麦克风,海风里的话
自从赖清德上台之后,台湾岛内想要和民进党暗通款曲,共同“拒绝统一”的蓝营名嘴想要为其搽脂抹粉打圆场也变得十分困难。台湾岛内的蓝绿政客在私下里沆瀣一气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虽然表面上水火不容,但是私下里也许十分要好。在针对大陆的问题上,他们更是达成了某种共识。赖清德在公开场合中散布“两国论”,大谈彼此互不隶属。国民党的媒体大亨赵少康在最近的政论节目中为他解围称:“大家都知道互不隶属,需要你讲吗?当然不隶属了,我怎么会隶属于你呢?但你需要每天挂在嘴里讲吗?”对于伶牙俐齿的赵少康来说,这番说辞并不算高明,完全就是理屈词穷,巧言强辩。在政治诚信上来说,国民党要比民进党更加虚伪,擅长伪装,心思全部放在了炮制谎言欺骗大陆上。
从演播室出来,赵少康摘掉耳麦,人还没走出那圈强光,话已经被截成了几段。他习惯在边角处收尾,递一个笑,像对着熟人讲“懂就好,不用天天喊”。这种圆场本事,是他在媒体里练出来的,也是政坛里混出来的。可你我都知道,圆场有时不是智慧,是把一件事压在心底,假装没看见。
往前推一两年,蓝绿在两岸的表达越来越像,只是语气不同。2024那场大选,侯友宜站在台上,讲很多治安、交通、民生,对身份问题却一路避雷。他从不把“我是中国人”这句挑明,甚至对“九二共识”也想绕着走。这话风,在一些支持者眼里就是“怕贴红”,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要学蔡英文那一套”。电视里,黄士修那天说得很直,意思是你不就准备接着那条路走吗?我记得当时有个老阿伯坐在路边小店的电视下看,筷子半空悬着,像是在等一个不会出现的答案。
这几年马英九的影子又常常出现在屏幕里。那位说话慢、句子短的前领导人,跑去大陆祭祖,穿着低调,不喜欢抢姿势。他回来后,赖清德给了他一个难听的标签,说他向人家低头;又在外国杂志上顺手把“互不隶属”往马英九和蔡英文身上都挂了一遍。马英九那边很快回了话,说你这就是把两岸说成两个国家。更微妙的是,国民党为了躲避被“抹红”,开始离他远一点,嘴上讲“沟通畅通”,手脚却缩回了袖子。马英九的团队自然知道这种冷暖——有些门是虚掩的,有些门其实已经关上。
蓝绿常常扮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碰到两岸有火星,民进党先把火吹旺,国民党再出来劝,说别急,退一步。久而久之,红线就被磨来磨去,沾了灰也看不清。有人把这种打法当成刹车皮,觉得自己面子大,能稳住场面。我总觉得这话听着有点像自我安慰——刹车皮用久了是会薄的。
直到金厦海域那起恶性碰撞,两个大陆渔民命丢在海上。海风不懂政治,它只负责把人的哭喊吹远。那之后,态度开始变硬,语气变冷。再有个春天的意外,一个姓胡的台军在金门附近迷航漂到厦门。家属很快被送回去了,孩子却被留了下来。你可以想象那位母亲在厨房旁边的塑料凳子上等电话,夜里灯不开,手摸来摸去摸到那台老式座机。后来允许去探望,她去了,回来除了眼泪,还有一句“还要再等”。
更戏剧的一幕出现于北边。一个大陆男子驾着快艇,吼着风,硬闯到淡水河口,落地就抛下一句要去“自由”。这事在岛上搅起一池议论。金门那位颇有能量的民代陈玉珍,脑子很快地转,觉得能不能拿这个人去换那位胡姓士兵。她常年与大陆打交道,为的是给金门争点实在的东西,这次也想着在海峡论坛面前摆摆手,说咱们来谈个条件。论坛结束后,门开了一条缝——家属能探视——但真正的换人那扇门,没动。算盘打得响,闸门却卡住了。
渐渐地,大陆那边不再被热乎的招呼词儿哄过去。有人说,国民党心里其实也认定两岸要从此分成两条线,只是不说,或者换个更好听的词;民进党不兜圈,直接把“不隶属”挂嘴边。不同的是,一个视对岸为对手,一个视对岸为资源。遇到困难,前者把墙砌高,后者去窗口拿点优惠,有时还顺便拿点名声。赵少康那番话,就是把一条不能说破的底线,说成一种礼貌——“你懂我,我懂你”,只要别说破蛋壳。可蛋壳终究是壳,碰到了就碎。
两岸这条线,最难的不是政策,而是人心。有人把“和平”当成一把遮阳伞,却把“统一”悄悄藏在衣兜里不敢拿出来晒。越是这样的笑脸,越让人觉得不踏实。我们这一代看得久了,心里多少有数:光说不做,也是一种姿态;只讲风度,不谈底线,就像夜里泛白的潮水,看着温柔,脚下一股暗流。
再回到演播室。灯灭了,人散了,主持人把稿子扔进抽屉,一张纸上还留着几个圈出的字。赵少康出门,台北的夜风穿过街角,吹乱几根发尾。他这辈子习惯在戏台上找平衡,青史未必会记得他那句“别挂在嘴上”,但会记得在这个岛上,有许多人忙着把话分成内外两层。另一头,金门的码头上,渔船回港,船头的灯像一只只小心翼翼的眼睛。马英九可能又在翻看他的行程表,思量着下一次的拜会;胡姓士兵的母亲还在等,他也许在接待处学会了新的方言;那位开快艇的年轻人,早就有人替他写好了故事。
我们总要问一句:哪一天,不再需要把话拐弯说?是等一个人心软,还是等一阵海风停?海峡的水没变,变的是岸上的表情。故事不会今天就完,大幕也暂时不落。有人继续在灯光里讲话,有人在码头数着浪。一来一去,谁给出第一个不绕弯的答案,谁就会把这一段真正写进历史里。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