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种葱,寒露种蒜,秋分就在中间转!”这句老话在农村流传了不知多少代。每到秋分,田间地头尽是农人弯腰种葱的身影。为什么非要赶在秋分这几天种葱?老农那句“秋分不种葱,入冬两手空”的警告背后,藏着怎样的种植智慧?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秋分就在中间转!”这句老话在农村流传了不知多少代。每到秋分,田间地头尽是农人弯腰种葱的身影。为什么非要赶在秋分这几天种葱?老农那句“秋分不种葱,入冬两手空”的警告背后,藏着怎样的种植智慧?
今天咱们就聊明白这个理儿。
秋分种葱,时间就是产量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昼夜平分的日子,也是气温变化的关键节点。秋分之前,暑气尚存;秋分之后,寒意渐浓。这种不冷不热的气候,正是大葱最喜欢的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生长节律与气候条件紧密相关。秋分前后,气温多在15-20℃之间,土壤湿度也较为适宜,大葱种子在这样的条件下发芽快、出苗齐。
此时播种,大葱幼苗在冬前有足够时间长出2-3片真叶,株高能长到10厘米左右。这样的苗既不会因太小而被冻死,也不会因太大而提前抽薹,为来年春天葱白粗壮、叶片茂盛打下坚实基础。
种早种晚,结果差多远?
种植时机对农作物来说至关重要,大葱尤其如此。
如果早种了会怎样?以大蒜为例,去年有位华南的粉丝9月初就种下了大蒜,结果冬前苗长得过大,开春后没等蒜头长成就抽了薹,最后收的蒜头小得可怜。大葱也是同样的道理:播种太早,幼苗在冬前生长过旺,抗寒能力下降,来年还容易出现“未熟先抽薹”现象。
那种晚了又有什么后果?假如拖到霜降后播种,气温已降至5℃以下,幼苗几乎停止生长。这样的弱苗很难抵御严寒冬天,即使侥幸存活,来年春天长势也慢,收获时必然葱白短、产量低。
老农们说的“入冬两手空”,正是对错过最佳种植期的形象描述——冬天幼苗冻死冻伤,来年春季无葱可收,可不是两手空空吗?
南北差异,一种时间两重天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种植时间也要灵活调整。
北方地区(如华北、西北),入秋早、降温快,大葱种植多在9月到10月初进行。这时候种下去,幼苗能在冬前长出10厘米左右,有2-3片叶,根系扎得稳,才能安全越冬。
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秋天来得晚,10月还能穿短袖,大葱播种时间更为灵活,10月到12月都能种。但经验表明,10月播种的苗经历低温锻炼后,根系更发达,来年春天返青后长得又快又壮。
长江流域地区的种植时间,则介于北方和华南之间。
老农们强调“秋分不种葱”,主要是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的经验。随着气候变化,具体种植时间可适当调整,但秋分前后这一总体时段仍然最为稳妥。
科学种葱,掌握4个关键点
要想来年葱白长、葱叶旺,光卡准时间还不够,还需掌握几个关键技巧。
选种处理是基础。一定要用当年新籽,播种前最好进行浸种处理,将种子在65℃左右的温水中烫种20-30分钟,这样处理后的种子可以提前1-2天出土,出苗更整齐。
播种方法有讲究。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且疏松肥沃的沙壤地。苗床要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均匀播种,再覆盖1-1.5厘米的细土。播种后可以覆盖稻草或无纺布保持土壤湿润。
精细管理育壮苗。出苗前后要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到越冬前,一般不旱不浇。土壤结冻前一定要浇一次封冻水,并为幼苗覆盖1-2厘米的麦糠或杂草以安全越冬。
及时问苗保密度。间苗一般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第二年浇过返青水后的缓苗期,苗距保持在2-3厘米;第二次在苗高20厘米左右时,通过合理间苗,才能培育出壮苗。
古谚今用,科学解读农谚智慧
“秋分不种葱,入冬两手空”这条农谚,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规律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智慧结晶。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了大棚种植、品种改良等手段,确实可以适当调整种植时间。但老祖宗留下的经验之谈,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比如,现代气象学发现,秋分天气是大气环流变化的先兆,直接影响后续气温走势。这些科学发现,实际上为古农谚提供了更加理性的解释。
对于种植户来说,最好的做法是将传统农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尊重古老经验,又利用科学手段,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调整农事安排。
秋分种葱,种的不仅是一棵棵蔬菜,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农业智慧的传承。老农的警告言犹在耳:秋分不种葱,入冬两手空。如今明白了背后的科学道理,今年秋分,你种葱了吗?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