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以前,一首小诗刊发在《莫愁》杂志上。这是本文作者与《莫愁》缘分的起点。此后,她笔耕不辍,将教育路上的思考和感悟,化作一篇篇文章,真诚地与读者分享。纸页间沉淀着文字的温度,也见证着《莫愁》与作者的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多年以前,一首小诗刊发在《莫愁》杂志上。这是本文作者与《莫愁》缘分的起点。此后,她笔耕不辍,将教育路上的思考和感悟,化作一篇篇文章,真诚地与读者分享。纸页间沉淀着文字的温度,也见证着《莫愁》与作者的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莫愁大观园
三月时,我正在南下的旅程中。随着车轮的滚动走走看看,走到哪儿,花就开到哪儿。朋友圈有好友评论说,真就是一路追逐着春光。我回复说:我一直在三月。突然想起年轻时写的一首《三月》,那首小诗后来发表在《莫愁》杂志上。
那是我与《莫愁》的第一次邂逅。
那时的《莫愁》虽装帧简单,但内容丰富。那油墨香吸引着我沉浸其中,寻找不同的故事和情感。特别是它的名字,仿佛在说,世间万般忧愁,皆可不必挂怀。这样一种天然的洒脱,与花信女子的心灵产生奇妙的共鸣。从那以后,《莫愁》在我心里有了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我文学梦想之路早期的纪念碑,也是我追觅人生答案的导引。
《莫愁》伴着我走过青春的多愁善感,走入幸福的婚姻家庭。那时的我忙于工作和家庭,笔下是每天的班主任笔记、孩子们的作业,抒写个体情感的诗文悄然淡出。夜阑人静时,我会偶尔翻出那些泛黄的样刊,重温那些温暖的文字。《莫愁》是我翻阅次数最多的。那首三月的小诗,是尚未行远的青春的足音。曾经的过去,如同“一个妩媚的盛开,就倚在了季节的臂弯”。岁月的轻吟,如今依旧低回在心间。
学校的图书馆,是除了办公室和教室之外,我常去的地方。报刊架上的《莫愁》,每期我都是第一读者。她仿佛和我一样,随着日子的流逝,更加丰腴。我的目光,已经从那些诗行迁移到深刻的家庭生活、教育故事上。那字里行间透出的生活哲理与温情,给了我很多启迪,让我的生活和教育工作更加智慧、理性。
时间总是在不动声色中转换,很多的人、事、物也在不动声色中变化——母亲在老去,孩子在长大,就连学校也在不断变换校区。而《莫愁》亦是,它的开本、栏目随着刊物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变得更加丰富。要说不变的,就是它依然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图书馆到阅览室,从床头到讲台……《莫愁》不仅是我个人的精神寄托,也成了我和学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课堂上,我会经常引用《莫愁》中的故事和观点,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人生、感悟生活。他们或许还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已经在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2006年暑假时母亲过世,2010年儿子上了大学,我的生活中突然多了很多时间。我开始拿起笔整理多年积累下来的班主任工作日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陆续出现在《莫愁》上,并渐渐出现在更多的报刊上,出现在更多的编辑、家长、同行的眼中,被转载,被咨询,被认可。那些文字,就是我与《莫愁》共同成长的见证。
2017年的春天,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联系上我,希望我能将那些教育随笔整理成书。于是,经过一年的辛勤笔耕,那些散落的篇章终于汇编成册,于2018年7月正式出版,书名定为《孩子成长,父母如何智慧地面对》。此书于2019年入选中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也是这一年,我将在《莫愁》上发表的《跟古诗学写作——白描手法的运用》发给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编辑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实用且有深度,建议我完善成书。于是在编辑的帮助下,我着手将其扩展为一套系统的读古诗学写作指导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应《莫愁》邀请,我录制了十节《跟着古诗学写作》的声频课,受到了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欢迎,也给我的书稿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经过努力,这套《读古诗,学作文》终于在2021年3月面世。如今,每当翻阅这些书籍,心中总会涌起对《莫愁》的深深感激。
突然心生想念,起身去找发表了《三月》那首小诗,我珍之重之收藏起来的《莫愁》样刊。近四十年过去,搬家数次,那本样刊我一直都收藏在身边。伸手去翻,不料碰倒了书架上方堆放的报刊,都是我远行一个月攒下来的样报刊,最上面的几份都是《莫愁》。岁月如梭,我和《莫愁》一起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未来,我愿意继续陪伴她,一起走过无限风景。
纸上 掠影
来源:江苏莫愁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