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历史人物|苗好谦:元代农学家的桑田春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9:33 1

摘要:在元代农学史上,成武籍学者苗好谦以深耕农桑的执着与卓越贡献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生于成武县焦村(今汶上集镇前苗楼村)的先贤,用躬身实践的智慧与心系民生的担当,在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属于齐鲁大地的辉煌篇章。

在元代农学史上,成武籍学者苗好谦以深耕农桑的执着与卓越贡献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生于成武县焦村(今汶上集镇前苗楼村)的先贤,用躬身实践的智慧与心系民生的担当,在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属于齐鲁大地的辉煌篇章。

仕途进阶:从吏曹到廉访使的勤政之路

苗好谦的仕途起步于基层书吏,凭借勤恳正直的品性与出众的办事能力,逐步获得上司赏识,先后任职于工部、枢密院等要害部门 。在工部期间,他深耕工程水利领域;转入枢密院后,又主管军事机密与边防禁卫,多元的任职经历锤炼了他的实务能力与全局视野。

大德四年,苗好谦升任大都路都总管府推官,旋即受命担任御史台监察御史。在监察岗位上,他秉持"执宪绳违"的原则,不徇私情,令奸赃之徒闻风丧胆 。此后,他历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事、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等职,最终于至治元年出任江北淮南道肃政廉访使,"苗廉访"的称谓也由此流传后世。为官期间,他始终以民生为念,"时事有弊,条陈厘革者甚多",彰显了务实为民的官德修养。

农桑革新:惠及天下的技术实践与推广

苗好谦对农桑业的深耕,既源于成武本地的产业积淀,更出于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察。北宋时成武便以植桑养蚕闻名,所产薄缣"重才百铢,望之如雾",历经百年传承,为苗好谦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土壤 。在淮西任职期间,他目睹百姓缺衣少食的困境,认定发展蚕桑是脱贫关键,于至大二年向朝廷献上创新的种桑之法。

其方案按农户等级分配植桑面积,辅以规范管理,获元武宗赞赏并下诏推行各路。八年后成效显著,农民收入增加,纺织业兴起,朝廷税收也随之增长。元仁宗不仅"赐衣一袭"嘉奖,更破格提拔他为从三品的司农丞,专职农桑事务 。针对农民识字少的现状,他独创图文结合的《栽桑图说》,将技术要点可视化,获仁宗盛赞"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并诏令刊印千册散于民间 。

典籍传世:《农桑辑要》的修订与深远影响

任职司农丞期间,苗好谦承担起修订元代农学名著《农桑辑要》的重任。该书初成于至元十年,历经四十余年已显滞后,他深入田间蚕房,走访农桑能手,重点完善了栽桑、养蚕相关篇目,融入南方先进技术,使这部著作更具实用性与系统性 。经他修订的《农桑辑要》成为我国农业史上的经典,元代多次刊刻,明清续版近二十种,1982年仍有校注本出版,影响远播海外。

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对其高度评价,直言王祯农学成就"不及苗好谦、畅师文辈",足见其在农学史上的地位 。苗好谦去世后,其农桑政策仍被延续,泰定帝颁《农桑旧制》十四条,文宗重刊《农桑辑要》与《栽桑图》,足见其思想的持久价值 。如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的"廉访苗公先茔墓碑铭"历经数百年风雨,已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默默见证着这位农学家的历史功绩。

从基层吏员到农政高官,从技术创新到典籍修订,苗好谦以一生践行"农桑为本"的信念。他用务实的智慧与民生情怀,在元代农业发展史上镌刻下深刻印记,更成为成武大地代代相传的文化荣光。

来源:魅力成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