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633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633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一、中概股的概念
中概股,是指注册地在中国内地或业务主体在中国,却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股票。
这些股票主要在美国(如纽交所、纳斯达克)和中国香港(港交所)上市,是外国投资者对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
二、中概股的分类
1、按上市地划分
美股中概股:如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主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
港股中概股:如腾讯、小米、美团等,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部分企业同时实现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
2、按企业类型划分
一类是在中国大陆注册、境外上市的企业;
另一类是在境外注册但主体业务和关系仍在中国大陆的企业。
三、中概股的特点
1、融资便利性:早期国内资本市场对盈利要求较高,许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选择境外上市以获取资金支持。
2、国际资本认可:借助境外成熟市场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全球投资者。
3、行业分布:以互联网、科技、新能源等新兴行业为主,如拼多多、蔚来、小鹏等。
四、中概股的历史
1、起步阶段(1990年代)
1992年,华晨汽车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500万股,IPO价格16美元,计划募集资金8000万美元,成为“中概第一股”,甚至是“社会主义第一股”。
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
1993年,上海石化成为首家实现香港、纽约、上海三地上市的公司。
2、互联网时代崛起(2000-2010年代)
2000年4月,新浪率先赴美上市,成为首家走出中关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2000年6月30日,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
如上是第一批前往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巨头。
2014年5月22日,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
如上是互联网的后起之秀,2010年代,中概股总市值一度突破2万亿美元。
至于为何中国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到美国上市。
原因是,当时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几乎为零,企业的融资渠道只有银行,对于这些既没有地也没有厂作为抵押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作为对比,美国由于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诞生了大量风投资本,风投资本对于这些襁褓中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更加熟悉,也更加富有耐心,除此之外,纳斯达克允许未实现盈利的公司上市,对于上市不做具体的盈利要求。
3、监管与博弈(2020年代至今)
2020年12月,美国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中概股提交审计底稿,否则面临退市风险。
法案的通过背景,主要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特殊的股权结构,例如AB股制度、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VIE股权结构,这些股权结构,帮助中国企业既能在美国实现融资,又始终能以很小的股权比例牢牢掌握控制权,然而,这却被美国视为:中国企业在美国眼皮子底下薅羊毛的方式。
法案的导火索,则是2020年上半年发生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瑞幸咖啡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财报从而上市融资,东窗事发后,股价暴跌,导致投资人损失惨重。适逢特朗普第一个任期,与全球大打贸易战之际,就以此事件为借口通过了该法案。
由于存在不同统计口径和数据差异,目前美股中概股总数约为328家至386家,行业分布以科技(23%)、消费(19%)和产业服务(37%)为主,香港企业占比45%,浙江、广东、福建紧随其后。
五、中概股的未来
截至2025年,超百家中国企业被列入“预摘牌名单”,为规避风险,部分企业(如阿里、京东、B站)选择港股二次上市。
港交所也顺势采取了若干措施,例如,降低生物制药企业的上市盈利要求、对互联网特殊的股权结构更加宽容,等等,希望以此来承接更多中概股,以及其他计划赴港上市的公司。
纵使如此,公司在港股的上市标准,依旧严于美股,这导致只有部分较为优质的在美上市公司,才有资格在港二次上市。
这就意味着,最终留在美股的企业,反倒是质量较差的企业,如果这些企业未能在美国法律规定的时间内递交审计底稿,可能面临摘牌风险。相反,留在港股的中概股,反倒质量更好,纵使从美股退市,也没有性命之忧。
因而,在如此“威逼”和“利诱”下,未来的中概股可能向“港股为主、美股为辅”的格局转型,港股逐渐成为中概股的主阵地,也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主要桥梁。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内地资金的发展壮大,南下资金也随之发展壮大,在遥远的未来,内地资金可能会取代国际资金,成为这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温床。
参考
【百度百科】中概股
【柳行长】赴美上市=不爱国?步入至暗时刻的中概股到底什么成分?
【柳行长】 香港准备好了吗?至暗时刻后的中概股,出路在哪里?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
来源:极简投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