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47%!百年老牌沦为贴牌工厂,豪赌医疗也难敌中国黑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09:08 1

摘要:当人们用飞利浦剃须刀打理胡茬,或是电动牙刷清洁时,可能不会想到,同一家公司生产的设备,此刻正在医院里引导医生精准操刀,维系着危重病人的心跳。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引言:从“皇家保障”到“认知错位”,飞利浦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重新定义自己。

当人们用飞利浦剃须刀打理胡茬,或是电动牙刷清洁时,可能不会想到,同一家公司生产的设备,此刻正在医院里引导医生精准操刀,维系着危重病人的心跳。

图源:飞利浦官网

这反差,像不像平常随手能点的奶茶店,背地里还承包着米其林餐厅的食材供应

要说“斜杠”这件事,飞利浦能写的履历可多了去了。

回溯到百年前,那时的飞利浦还是个“灯泡厂”。

彼时正值欧洲电气化浪潮,凭借其过硬的品质和规模化生产,飞利浦迅速成为欧洲灯泡生产的“扛把子”。并在1916年被荷兰皇室女王授予“皇家”称号,这个头衔在欧洲企业界可相当于是官方盖章的“国字号背书”,含金量可不是一般高。

图源:飞利浦全球官网

随后乘着消费电子需求爆发这股东风,飞利浦趁势将手从灯泡一路探到电视机、音响,还研发出电动剃须刀这类“小家电”

没想到剃须刀成了爆品,助力飞利浦快速打开全球知名度。进入中国后,剃须刀同样引爆市场,成为现象级产品,飞利浦得以成为家家户户认可的“国民品牌”

直到现在,提起剃须刀,飞利浦都榜上有名

图源:中关村在线ZOL APP

可鲜有人知的是,这家百年老品牌已经剥离了多数家电业务,一心扎根医疗行业,并不声不响地跻身该领域“GPS三巨头”之一。

刨去剃须刀、电动牙刷主打产品被归入个人健康业务,2024年飞利浦在医疗板块的收入占比已达到78%,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换血”

图源:飞利浦2024年年报

从“家居好物”跨到“医疗设备”,靠灯泡起家,小家电走红的飞利浦,这场大刀阔斧的“断舍离”看似踩中风口,前途无量

但问题是,消费者和市场好像还没跟上它的“转型节奏”,这个改头换面的“医疗新身份”,至今没完全赢得大众的认可

从“国民口碑王”到“家电南极人”

在不少70、80后的记忆里,飞利浦几乎都是“耐用”的代名词,买飞利浦就是买放心,口口相传的好名声,让它妥妥成为早年“洋货里的品质王”。

但这份口碑其实源自一场早期的教训。

最初推出钨丝灯泡起家时,飞利浦其实靠的是“抄近路”的招数。通过模仿与复刻美国通用电气研制的技术打开市场,可这投机取巧得来的甜头,在通用电气推陈出新时,便立马没了竞争力

这让飞利浦意识到,唯有攥紧创新和品质这两把“硬刷子”,才能立足。于是,它果断斥巨资成立实验室,延揽专家。

赶上消费电子的风口,电视机、卡带录音带、电动剃须刀等相继问世。尤其是“电动剃须刀”的走红,再加上严格的品控,飞利浦很快迎来黄金时代,一度被誉为“欧洲制造的标杆”,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这“标杆”的位置还没坐热,日本低价和技术创新的冲击,加之中韩企业的崛起,让它赖以生存的家电江山迅速动摇。

眼瞅着家电赛道愈发拥挤,飞利浦的野心迅速锚定了新方向——医疗健康。飞利浦认为,这是块有利可图、潜力无限的“蓝海”。于是,它开始将家电业务逐步剥离,用作转型之路的燃料

2004年把显示器业务出售给冠捷科技;2006年剥离半导体部门;2016年连自己的“老本行”照明业务都拆出去,成立昕诺飞,至今控股已所剩无几;2021年更是直接将小家电整体打包卖给高瓴资本。

图源:飞利浦全球官网

可以说,飞利浦一步步肢解了自己百年的消费电子版图,将重心押注在医疗健康领域。

但它又舍不得彻底让出“百年老招牌”这块肥肉,于是想出了“品牌授权”的折中方法,试图继续留住用户目光。

因重心投在医疗行业,飞利浦“放手”更为彻底。它不仅将品牌使用权卖给第三方,连生产、研发、品控等核心环节都交给授权方自主运营。由外部工厂贴牌制造,再打上“飞利浦”的标,自己坐收授权费

图源:淘宝

这种“甩手掌柜”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代工厂眼里只有品牌溢价的利润,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

图源:央视网

近年来,已有多起飞利浦贴牌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信息被媒体报道。只认牌子的消费者,逐渐发现产品“变了味”

图源:小红书

更糟糕的是,就连飞利浦引以为傲的电动牙刷、剃须刀等自留业务,也在遭遇品质考验与信任危机

图源:小红书

一边是老用户因品质问题渐渐流失,一边是小米、飞科等竞品扎堆抢占市场,业务增长疲软,更别说靠它们给医疗设备业务“引流”了。

图源:网络

从前坐拥皇室信赖认证的“皇家飞利浦”,如今却因贴牌泛滥、品质不一,被部分消费者戏称为“欧洲南极人”。飞利浦的口碑被一点点稀释殆尽,公信力早就没法与往昔相提并论

几十年医疗无人问

归来仍是“剃须刀”

图源:MedTrend医趋势

过去二十年里,它通过收购多家医疗企业,逐步织补起诊断、治疗、监护等完整业务网,在部分技术上也保持全球前沿

图源:飞利浦中国官网

由飞利浦研发的磁共振超快速成像技术,最高能实现3倍扫描加速;血管造影系统技术的升级,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但这份实力,却并没有换来市场的广泛认同

一方面,这些成果并未真正走进公众视野。家电和医疗本就是跨度极大的领域,普通人压根想不到飞利浦能造出医疗设备,甚至还会疑惑“好好做剃须刀的怎么跑到搞医疗上去了”。

缺乏有效的大众传播,飞利浦始终像个“隐形玩家”,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家电上,医疗业务的存在感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即便飞利浦技术没有“水分”,专业医疗市场的考验,更是让飞利浦巨大的投入差强人意

先看财报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飞利浦总营收同比缩水1.24亿欧元,净利润直接腰斩,同比跌幅达46.9%;其中诊断与治疗板块营收降4%,护理业务降5%,整体医疗业务承压

图源:飞利浦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这背后,是内外夹击的竞争压力

在国际市场,它虽与GE医疗、西门子医疗并称“三巨头”,但后两者实力却更为稳健

图源:MedTrend医趋势

而飞利浦早年为转型剥离了半导体业务,如今,芯片等部分核心器件更多依赖外部供应,增加了一定的成本和整合压力,在与底气更扎实的GE、西门子正面竞争中,反而显得相对吃力。

而我国作为飞利浦全球重要市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原本飞利浦想靠中低端产品打开缺口,可本土企业很快凭借价格优势和政策红利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攀升,而飞利浦在本地化布局缺乏优势,反而被边缘化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的“呼吸机大规模召回事件”,让它在专业医疗圈的公信力遭遇重创。

图源:飞利浦全球官网

涉及全球近1500万台呼吸机和睡眠呼吸设备,不仅让飞利浦付出巨额赔偿,更让不少医院对其设备的安全性产生疑虑,后续合作也变得谨慎。

图源: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AD官网

如今,一向拥有敏锐行业嗅觉的它,试图凭借AI打开新缺口,但对手也早已在场。

图源:飞利浦全球官网

2018年,飞利浦上线AI影像智能平台,目的是将AI应用到影像流程,为临床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可早在2016年,西门子就甩出了一份亮眼的方案抢占先机,并实现规模化落地

图源:西门子医疗官网

再加上阿里健康、腾讯医疗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飞利浦的AI尝试也陷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窘境。

图源:飞利浦官网

更无奈的是,早年小家电攒下的“好口碑”,如今反倒成了医疗业务的“甜蜜负担”。消费领域“耐用”的标签,根本没法自然转化为“精准、可靠、高科技”的专业形象

大众很难把剃须刀的“十年不坏”,代入到一台CT机的质量保证上去,反倒是因为“剃须刀”的固有形象,让医疗设备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一边是大众认知里“甩不掉的剃须刀影子”,一边是医疗市场中“建不起的竞争壁垒”,多重错位叠加下,飞利浦至今难以稳固“医疗巨头”的身份

进退两难的连锁困局

飞利浦虽保留下剃须刀、电动牙刷等个人健康产品,却没能在转型医疗时成为有效“助力”。攒下的口碑也被贴牌透支,消费者眼里的飞利浦已不再是“品质保证”的代名词。

稀释了品牌的可信度,还拖累了医疗设备的“新身份”,让“飞利浦做医疗”总是透着股“不务正业”的违和感。

反观同样曾是“包罗万象”的“集大成者”,西门子和通用电气这两家巨头在转型医疗时走得可干脆多了

西门子把消费家电彻底交给博世,单独成立“西门子医疗”子公司,专注医疗设备,换句话说,卖家电的“西门子”与卖医疗器械的“西门子”,早就是两家独立主体

图源:西门子全球官网

通用电气则更进一步,让旗下医疗业务GE Healthcare独立上市,“单飞”运营。

图源:GE医疗官网

正因如此,西门子和GE在资本市场和行业认知里,都顺利完成了“从综合巨头到专业医疗玩家”身份切换,医疗业务的专业度也随之被牢牢树立起来。

与西门子、GE的利落“分割”不同,飞利浦选择将医疗业务作为运营核心。但因为还保留着部分个人健康产品业务,加上放开品牌授权,“飞利浦”的名头,始终活跃在家电消费市场

图源:飞利浦官网

这种“想当医疗巨头,又舍不得消费市场流量”的犹豫,让大众对它的认知始终固化在“日用品”品牌上。

更关键的是,日用品业务与专业医疗业务之间,既没有技术联动,也没有品牌协同。不仅没实现1+1>2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品牌认知的模糊性。

在消费者眼里,它还是“卖家电的”;在专业医疗圈,它又因“消费品牌出身”显得 “不够专业”,最终陷入“想立医疗招牌却立不住”的转型僵局。

对飞利浦自身而言,本该互相支撑的两大业务,则成了“两张互不相关的皮”。

但其实,二者并非不能互相助力,“老招牌”的身份切换也未必是难题。富士胶片的转型,就是一个绝佳的正面教材。

图源:富士中国官网

它没有彻底抛弃“影像”老本行,而是把胶片时代积累的技术、原理、材料等核心优势,自然延伸到医疗领域

靠着这种“技术平移”,富士顺利切入医疗赛道,医疗业务在集团营收中占比超两成,其内窥镜设备也在业内综合排名中荣获多项第一名

图源:富士集团中国官网

对消费者和专业市场来说,“富士从做胶卷到做医疗影像”是顺理成章的事,几乎没有认知门槛

反观飞利浦,更像是“半路出家”重新开了一门生意跨度太大、缺少承接点,品牌认知的割裂感自然格外强烈,这才是它转型困境的核心所在。

写在最后

飞利浦当前的困局,是“业务跑在前、认知在原地”的必然结果。

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不会随业务转型而消失,新身份的建立也不是靠“自说自话”,必须要有大众明了的关联价值做铺垫。

抓住风向,再创辉煌,对飞利浦而言,并不是“换了个赛道就完事儿”,而是“怎么让品牌认知跟上赛道切换”,将家电时代的“耐用口碑”,与医疗的“精准承诺”真正绑定。

让过去的优势为未来铺路,当大众谈及飞利浦,能从“好用的剃须刀”过渡到“可靠的医疗大户”;当医院采购时,能从其百年沿袭的“精密制造工艺”信赖其“专业医疗设备”。

如此,才有机会打破进退两难的僵局,实现品牌的二次生长

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飞利浦能成功打通“家电口碑”与“医疗认知”的任督二脉吗?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