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0万年前地球暴热,中科院研究:气温上升沉积物对河流坡度影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0:14 1

摘要:回溯至5600万年前,彼时地球宛如炽热“火球”。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里,全球气温急剧飙升5-8℃,巨量碳元素如潮水般涌入大气。

河流入海

回溯至5600万年前,彼时地球宛如炽热“火球”。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里,全球气温急剧飙升5-8℃,巨量碳元素如潮水般涌入大气。

有趣的是,当时不同地区的河流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美国Bighorn盆地的河道砂堆得比之前厚4倍,而不远的Piceance盆地,河流沉积物却没什么变化。

这桩“河流迷案”困扰了地质学家多年:到底是极热天气让泥沙总量暴增,还是河流“脾气”变怪导致泥沙时多时少?

中国科学院王友伟团队与荷兰学者的最新研究,用一场跨越4万年的“数字模拟实验”,揭开了河流沉积的底层逻辑,也让我们看懂了极端气候下地形变化的真相。

河流入海

要理解这场古老的地质谜题,得先搞懂河流的基本“工作模式”。就像我们在地理课上做过的实验:往水槽里铺层混沙的泥土,浇水模拟河流、水流快的地方,泥土被冲走,这就是侵蚀;

水流慢的地方,泥沙沉下来叫做沉积。亿万年里河流就靠这两种力量,把高山削平、把平原填厚。但现实中的河流要复杂得多。

泥沙沉积物的多少和泥沙的“来法”,都会改变最终的地形。比如暴雨过后,河流暴涨,会卷走更多泥沙,这是“短期脉冲式输沙”;

实验分析图

而如果山区植被被破坏,常年都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中,这是“长期持续性输沙”。这两种情况,最终形成的沉积地层长得完全不一样。地质学家把这个难题叫做“TheQsProblem”(Qs即沉积物通量)。

极热事件中的河流差异,恰恰是这个问题的典型案例,是极热导致风化加剧,泥沙总量长期增加(阶跃增加)?还是极热引发更多暴雨洪水,泥沙时多时少但总量没变(变率增强)?

地层剖面

为了找出答案,王友伟团队搭建了三维数字模型,模拟了4万年里河流的变化,涵盖极热事件前、中、后三个阶段,设置了四种不同的泥沙供给情景,基准情景:泥沙量始终不变;阶跃增加情景:泥沙量突然涨40%并保持;

变率增强情景:泥沙量在±40%之间波动,总量不变;混合情景:泥沙量既涨又波动模拟结果清晰地展现了两种极端情况的差异。

河流沉积

在“泥沙总量暴增”的情景里,河流一开始确实沉积得很快,河床慢慢抬高,河道坡度也变大。但好景不长,随着河谷被泥沙填满,可堆积的空间没了,河流反而开始侵蚀地表,最终没形成特别厚的砂体。这就像往杯子里倒水,满了就会溢出来,反而流走更多。

而在“泥沙时多时少”的情景里,河流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泥沙多的时候,疯狂堆积;泥沙少的时候,水流变急,开始下切侵蚀,挖出更深的河道。

这种“堆积和侵蚀”的交替,反而创造出更多容纳泥沙的空间,最终形成了巨厚的河道砂体。就像反复揉面团,虽然面粉总量没变,但揉的方式不同,做出的面食口感也天差地别。

更关键的是,这种差异在河流上下游表现得不一样:上游地形变化最剧烈,向下游逐渐减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时期不同盆地的沉积记录不同,可能只是研究的河段位置不一样。

河流沉积泥沙

这场针对5600万年前事件的研究,对理解当下的气候与地形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现在地球正经历新一轮气候变暖,极端降雨、高温干旱等天气越来越频繁,这恰恰会加剧沉积物通量的“变率”。

比如近年来我国北方一些河流,平时泥沙不多,但暴雨一来就引发洪水,卷走大量泥沙,在下游形成厚层沉积。

而南方某些河流,由于植被保护较好,即使气温升高,泥沙总量变化不大,沉积地层也相对稳定。这些现象,都能在4万年的模拟实验中找到对应。

河流形成

对资源勘探来说,这个发现更是“宝藏”。研究指出,泥沙“时多时少”的河流环境,更容易形成厚度大、连通性好的砂体,这种砂体往往是石油、天然气的优质储层。地质学家以后找油气资源,或许可以先看看古代河流是不是经历过“脾气暴躁”的时期。

回到开头的“河流迷案”,答案也水落石出:Bighorn盆地的厚砂体,是极热引发暴雨洪水,导致泥沙“忽多忽少”的结果;而Piceance盆地的沉积没变化,可能是泥沙总量虽增,但缺乏剧烈波动,没能形成厚层砂体。

河流沉积

河流就像地球的“日记本”,每一层沉积都记录着气候的变迁。56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留下的“笔迹”,经过科学家的解读,不仅破解了古老

的地质谜题。

更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对地形的影响,从来不是简单的“多与少”,是“稳与乱”的博弈。读懂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

来源:暮时史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