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6岁大爷无证驾驶交通违法279条!265条为闯红灯 总记819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9:08 1

摘要:近日,河南漯河一则令人震惊的交通执法案例引发舆论热议:76岁的孙某某因驾驶一辆长期未年检、未投保交强险的小型汽车,累计产生279条交通违法记录,其中265次为闯红灯,总记分高达819分,成为名副其实的“违法王”。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名老人从未考取驾驶证,甚至坦言

近日,河南漯河一则令人震惊的交通执法案例引发舆论热议:76岁的孙某某因驾驶一辆长期未年检、未投保交强险的小型汽车,累计产生279条交通违法记录,其中265次为闯红灯,总记分高达819分,成为名副其实的“违法王”。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名老人从未考取驾驶证,甚至坦言:“我以为开车和骑自行车一样。”

这起事件背后却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深层问题——部分老年群体在快速城市化与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中的“认知脱节”与“制度边缘化”。

孙某某的行为固然违法,但其动机并非恶意挑衅法律。据警方披露,他购车初衷仅为代步,生活半径有限,日常穿梭于菜市场、医院与家之间。在他成长的记忆里,交通工具从牛车到自行车,再到后来的三轮摩托,规则始终模糊。当私家车悄然驶入农村与城乡接合部家庭,他并未意识到这套系统已高度法治化、智能化。电子监控、扣分制度、强制保险、定期年审……这些现代交通治理的基本要素,在他的认知图谱中近乎空白。

我们不能因此开脱违法责任,但必须追问:为何一位七旬老人能在半年内违法近300次而无人干预?265次闯红灯,意味着他平均每两天就无视一次信号灯。如此高频的违规,说明这不是偶然疏忽,而是系统性失察的结果。交通监控系统虽能记录违法,却未能及时预警并介入教育;社区管理、子女监护、车辆销售环节也均未发挥应有的提醒作用。直到交警通过大数据预警锁定车辆,才最终拦截。这暴露了当前社会治理中“重处罚、轻预防”的倾向。

这类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出现老年人无证驾驶低速电动车、三轮车频繁违法的现象。他们往往认为“车速慢就不算机动车”,或“村里没人管”。这种观念的背后,是几十年来非机动化出行习惯与当下严格交通法规之间的巨大鸿沟。法律普及没有跟上车辆普及的速度,尤其是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及郊区老年人正成为交通治理体系中的“盲区人群”。

对此,简单的罚款与暂扣显然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一场更具温度的“交通文明适老化”改革。一方面,应加强对高龄驾驶者的准入审核与退出机制,推动驾照分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更要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下沉式普法”——不是发传单、贴公告,而是通过社区讲座、子女联动、方言广播等形式,让交通规则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同时,汽车销售与登记环节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若明知购车者为高龄且无驾照,是否应履行告知义务?是否可在购车时同步推送本地交通法规短视频?技术手段完全能够实现前置干预。

孙某某的故事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法治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执法的刚性,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与引导。当红灯一次次被无视,我们惩罚的不该只是一个老人,而应是那个未能及时拉住他的社会网络。真正的交通安全,从来不只是监控拍下的数据,而是每个人心中的规则意识——无论年龄几何,都该被温柔而坚定地带入文明的轨道。

来源:故檐听雨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