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起农村承包到户时,农户们冒着酷暑,起早摸黑地忙碌了约半个月的“双抢”后,那立秋节气也就到了。人们总算可以歇歇脚,喘口气,再振作精神,投入到晚稻的田间管理中去。
秋天的曙光
■高四法
想起农村承包到户时,农户们冒着酷暑,起早摸黑地忙碌了约半个月的“双抢”后,那立秋节气也就到了。人们总算可以歇歇脚,喘口气,再振作精神,投入到晚稻的田间管理中去。
有人说,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春天和秋天的气温最适度。持这个观点的人最多,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春天要明年再来,接下去要想过几天平静、清醒、舒适的日子,只有盼望天气能逐渐变得凉爽起来。
昨天(8月7日)是立秋节气,我们老祖宗发明的二十四个节气真的厉害,无比精确。昨晚和今晨,我和家人在外面散步,感觉比往日稍微凉爽了点。来往的行人也在嚷嚷着这个感觉,说是不像前几天地面上散发着闷乎乎的热气,好比有一种刚下过一场大雨或刚刮过几天台风的那种凉快。立秋节气标志着秋季的起始,此时炎热的夏季还处于“三伏”期,只是早晚稍有丝丝的凉意,而后白天将渐渐地变短,夜晚也将渐渐地被拉长。再两个星期过了末伏,就到了处暑这个节气,虽白天依然较热,“秋老虎”的余温仍然存在,但早晚比现在还要凉爽许多,这意味着暑热天气即将结束,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入秋。只有到了白露这个节气,人们都会感觉更加凉爽,昼夜温差也开始变大。按照气象学的观点,一般到了每年9月下旬的秋分节气前后,昼夜平分,当五天时间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才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这时才真正是“金秋送爽”,气温十分宜人;同时,对于春季开花以来的各种果树,或播种以来的其它农作物也相继进入成熟和收获的黄金时节,并伴随着五颜六色的秋季景色出现。唐代诗人李绅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意思是说,只要人们在春天种下一颗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尽情地去收获,去享受,去陶醉!
毋庸置疑,立秋是秋天的曙光。秋天意味着送爽、成熟与丰收的黄金时节的到来!这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但我们不能坐等秋天,因为成熟与丰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即通过“拼搏”才能取得的。就是说,我们既要凉爽的气温,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收成。
比如,我们当时经过了既热又苦的夏季战“双抢”劳动,在立秋前虽把晚稻秧苗种了下去,但并不是一劳永逸坐等秋收了。田种好后,即转入田间的科学管理。农民们首先要经常去田头走走看看,保持水稻田水的浅满适当,否则要干枯或伤苗;其次在禾苗生长阶段最起码要耘二至三遍田,起到既松土又除杂草的作用;同时还要施好追肥。如发现有病虫害,必须及时对症下药。最后还有个搁田、过水等方面的管理环节。说实话,要使晚稻秋收高产,即使没有自然灾害,田间管理也是一件烦事、难事、苦事,稍有疏忽,将导致秋收时不同程度的减产。
又如,我们当地春季开花结果的桔子、柿子、犁头、槜李等果树,要想果子大、口味好,也不能坐等秋收的。人们要在花期细心地进行疏花,即去除纤弱枝、落叶枝、基部枝上的结果枝,以及晚秋稍或无法正常转色的梢上花。对于同个花结果枝腋间着生的多个花蕾,只需保留两个良好的花蕾就可以了。也可在结果初期进行疏果,即通过轻轻摇晃树体,去除那些掉落的果子,再去除病枝和病果。对于长得过密集的果实,也应适当摘除一些。当然现在与时俱进,还可采用化学的疏花和疏果方法,更好地保花保果,提高秋收产量。然后又在结果后综合考虑土壤状况、树势强弱,果实发育需求等因素,合理搭配适时施入有机肥或腐熟粪肥,及时补充氮磷钾肥以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等,以快速促进果树健康生长,提高秋收产量。最后还有一个严谨的防病治虫的问题。可相而知,不掌握这些果树的科学管理知识,不付出艰辛的劳动,要硕果累累的秋收,一句话:办不到!
有人说,秋风落叶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伤感,使人情绪低落。我想,事物本来就是一分为二的,这种情况也是存在,但毕竟过往秋天的人们大多喜爱并期望的是收获的秋天。在秋收的季节,还有那多姿多彩的景色确确实实让人留恋往返。你看,金黄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火红的枫叶和银杏叶,好像在如火如荼地燃烧着,那落叶如同蝴蝶般翩翩起舞,缓缓地飘落在地面上,铺成了一条条金黄色的的小径……不是吗,从三三两两的人增加到一群群的人,他们都在那里慢悠悠地走着,享受着这美丽的秋景,有时还挤着抢镜头拍照留念呢。
秋风吹拂,带来了丝丝的凉意,也传来了果子成熟的阵阵香味。农家房前屋后的各式果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果子,有金黄色的桔子,有火红的柿子,也有微红透黄,像喜庆的小灯笼样的石榴,被秋风吹得晃晃悠悠……。天空中,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嘎嘎地叫着向南飞去,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这既宁静又壮丽,宛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秋季画面。历朝历代的诗人词人都有诗词赞美秋天的景色,如西汉刘彻《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唐代杜甫《百忧集行》有“庭前八月犁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代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有“父老禾兴旧馆前,香秔熟后话丰年。”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每年到了立秋这个节气,我就会和周围的人们一样,想到看到秋天的曙光,便放下心态,顺应着这自然规律,不急不躁、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享用将要舒适的气温,直至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到来!
来源:嘉兴往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