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春天,上海街头出现一道奇观:上百人举着手机围住一个流浪汉,喊他“大师”。这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却能对《尚书》《左传》侃侃而谈,惊呆一众网友。
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藏着最真实的人生哲学。
2019年春天,上海街头出现一道奇观:上百人举着手机围住一个流浪汉,喊他“大师”。这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却能对《尚书》《左传》侃侃而谈,惊呆一众网友。
图片来自网络
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这句话像野火一样烧遍全网。沈巍的爆红,背后是现代人的知识焦虑:我们缺乏学问,却向往有学问。
更讽刺的是,那些拿着手机追拍沈巍的人,真正感兴趣的未必是他的学问。有人开直播蹭热度,有人自封“师娘”炒作,还有网红天天跟拍只为流量。这场闹剧里,唯一清醒的竟然是主角沈巍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声,沈巍用这句话平静预测了自己的热度会消退。果然,他很快淡出公众视野。
而2025年的二次爆红,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人们厌倦了假大空的伪启蒙,反而觉得这个街头读书人更真实。
当象牙塔里的学者为职称争破头时,这位流浪大师却自由地读着《战国策》《论语》。他不需为五斗米折腰,不必包装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主播问他如何看待某位名人,他淡然回应:“能说会道不如一句朴素的话打动人心。”
图片来自网络
沈巍的人生选择令人深思:他曾是审计局公务员,因捡垃圾被劝退。不是因为穷,而是“有钱难买喜欢”。他选择了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生活:凌晨捡垃圾,天亮读书,日复一日。
在人人追逐流量的时代,这位“流浪大师”反而成了最清醒的旁观者。当围观者散去,他依旧回到街头,继续他的读书生活。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获取多少关注,而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哪怕只是在街角安静地读一本书。
来源:周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