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胜动力 心语泉涌--《赢辩》发布会上的分享:缘起、感触、困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05:32 1

摘要:今天,我很忐忑,因为打小,我原本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刚才和后面,各位领导、与会学者和律界精英,都已经和将要发表精辟的观点。我能作的,无非是和大家分享一点:碎片时间是怎么利用的,也就是这本书的写作过程。

尊敬的北京律法会的领导!亲爱的各位老师、嘉宾、各位同仁,早上好!

田文昌律师、陈琦律师、王发旭律师、张雪峰律师、周雷律师沙龙分享

今天,我很忐忑,因为打小,我原本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刚才和后面,各位领导、与会学者和律界精英,都已经和将要发表精辟的观点。我能作的,无非是和大家分享一点:碎片时间是怎么利用的,也就是这本书的写作过程。

现在,大家都处在一种碎片化生存里。我的体会尤其明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顾永忠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吴洪淇教授

2015年从公安辞职后,我发现自己的闲暇时间多了很多,而要利用这些时间时,会发现它们被切成了很多碎片。

怎样把碎片拼接起来?

于是我就想到写作。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王泽鉴教授的主张,“案例阅读和写作”,是法学训练的日常。

而我完全是误打误撞,为了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不断复盘自己的案子,这也是《赢辩》里九个案子的缘起。

但很快,我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具体说,有三个困难:一是法律题材比较枯燥,二是案子的结果,别人不好理解,三是涉密的内容不好处理。

到底这个事值不值做?要怎样做?我很忐忑。我想请教一下高人。

我的大学师弟中,有旅美翻译家,我的大学同学中,也有大学教授,我请教他们,结果得到的,都是让人沮丧的:

律师的工作,是一个枯燥的话题,没人感兴趣。

但我不甘心。我认真地研究《美丽人生》(电影),研究《红高粱》,研究《毛泽东选集》第一、八卷。反复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水浒传》《红楼梦》。

研究的结果是,所有的大家,讲述的故事,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专业的话题。无论是历史,还是军事,无论是医学,还是家庭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枯燥的成分,或枯燥的部分,但问题,不在于话题,而在于我们的讲述方式。

多才多艺的现场读者

这很象律师的辩护工作。问题不在于,案子的金额或关注度。作为辩护律师,要永远挎问:我要怎样讲述辩方的故事?我要怎样从证据中抽取提炼观点?进而,要怎样发问?要怎样发表辩护词?

所以,解决三个问题,我在《赢辩》里用了一个方法:写心。

写提交材料时,辩护律师的内心风潮与方案选择。写案件中,委托人和家属的反常举动、突兀表现,而这里映照的,同样是他们的内心。

我相信,我经历的,我看到和知道的,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比我人生几十年经历中的任何大风大浪,都更波澜壮阔,也更迭宕起伏,尤其是尺寸之功的取得,每一点滴,都让人欣喜若狂,让人满怀希冀。

这种希望,是法治的希望,是司法现实对一个普通律师穷尽努力后的认可。

于是,对这组文章,我取名“赢辩”。

张王宏律师分享中

很多朋友不理解,甚至有的当面质问:赢辩?到底是谁赢了?是不是你的自嗨?

这让我很忐忑。

我就要思考。直到书出版前,我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我内心一直心向往之,也一直纠结,但一直没能说明白的“赢辩”:赢,是法治之赢,是司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权衡各方后,遵循法治的精神作出了现实公正的认定。辩,是辩者视角,是辩护人角色述事。

辩护人,是现代法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新书发布现场

往大了说,法治的昌盛,当然包括法律文化的昌盛,包括了法治文学艺术的繁荣。今年,最新的消息公布,我国的律师总数已经突破了83万。

我揣度,中国法治出版社高瞻远瞩,必然是看到了这样的时代趋势,我甚至私下以为,正是法治文化环境发育的需要,才有了三年后,《赢辩》的面世。

说回文章写作的最后一个困难:敏感。

除了侧重写心灵,为了回避法律的枯燥,我还突出刑事案件委托辩护征途中的波折起伏。

律师刑事辩护一路走来的波折,远比刑事案件本身更引人入胜,写律师工作必须回到案子里,或者说,只能写案子,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小学时,就知道的写作文的道理,我不知道,自以为坎坷波折的经历,有没有体现在文字中。我的用心,别人能感受到吗?

从2019年开始动笔,我立志,要写出真实而不同的故事,要写出扣人心弦的法律田野行走,这才是刑事辩护和律师工作的真实,从一篇,到两篇,三篇,四篇,五篇、六篇……

开始时,不少同事说,看我的文章,看不懂,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知道,我的叙事还需要调整。但我也知道,我的终极目标,是让一般人更愿意看。我甚至有一点奢望,我希望别人对我的文字,能够爱不释手。

到后来,不少人因为我的文章,加了我的微信,称要向我学习,这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名韩国博士留学生,在看我的文章时,痛哭失声,不能自己,这让我始料不及。有更多朋友,一见面,就在介绍给别人说,我的文字和别人的怎么怎么不一样。

2022年3月13日,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当时,我正在《赢辩》最后一文中,大连非吸案的办案路上,我接到一个电话,正是中国法治出版社张僚编辑的电话。这个电话,是洽谈《赢辩》出版的开始。我这时才知道,三年来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忐忑的心,终于回到了肚子里。

张王宏律师与到场同学合影

我终于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今天,从开始动笔,已经七年过去了,七年来的努力,终于回答了我预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

文字怎样写,才有人看?刑事案子要怎样说,别人才相信?你的努力怎样讲,别人才知道是有价值的?

最后,我想用《赢辩》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发言,并与各位同行共勉:

“我不想成为一个废人。我不想和最优秀的律师之间,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差距。我要竭尽全力。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委托人。我不能放弃我自己。”

谢谢大家!

张王宏律师与作品原型代表合影

张王宏律师与周雷律师合影

张王宏律师与王发旭律师合影

新书发布现场

书法:善辩为雄

来源:金融犯罪大要案辩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