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3月11日傍晚,紫光阁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打在地毯上,一群日本电影人围坐在周总理身边,气氛热烈而轻松。年轻的口译刘德有捏着翻译本,额头微微冒汗。就在大家谈到中国早期影坛时,周总理忽然提到“阮玲玉”。这三个字像一颗钉子钉在刘德有脑子里,他翻遍记忆也找不到对
1957年3月11日傍晚,紫光阁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打在地毯上,一群日本电影人围坐在周总理身边,气氛热烈而轻松。年轻的口译刘德有捏着翻译本,额头微微冒汗。就在大家谈到中国早期影坛时,周总理忽然提到“阮玲玉”。这三个字像一颗钉子钉在刘德有脑子里,他翻遍记忆也找不到对应的日语名。总理看出他的慌张,俯身用铅笔写下汉字,动作极快,却足以点醒迷途。会谈结束后,总理只留下短短一句:“历史要补,不补不行。”这句话比任何批评都锋利,刘德有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恶补之旅。
其实,走进紫光阁之前,刘德有已经在中日交流的一线摸爬滚打了三年。1954年,他还只是《人民中国》杂志社里埋头改稿的编辑,偶尔被借调去接待处做些简单对话的口译。多看、多听、多做笔记,本来觉得“够用”,没想到照样被历史空白打了个措手不及。任性的现实告诉他:口译员不是背单词机器,更像随时准备顶上的“第二战场”士兵,知识面、反应力、心理素质一样都不能少。
补课从最基础的影视、政论到冷僻成语,他连读带背,把京津沪旧报纸剪了厚厚一摞装订成册。睡前还逼自己听日本广播,哪怕只是天气预报。朋友开玩笑问:“你不会想当日本气象主播吧?”他只笑笑,悄悄把新学到的词抄进小本子。说到底,翻译台上的稳准狠,拼的就是台下成百上千小时的“笨功夫”。
努力虽苦,却挡不住意外。1955年10月15日下午,中南海再次派他上阵,为毛主席会见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做口译。湖南口音、幽默插句、历史典故夹杂,任何一点差池都会传错意思,这让刘德有心脏狂跳。他把“人种”听成“民族”,脱口而出。毛主席还没说话,周总理已低声提醒:“不对,是人种。”一句提示像一盏警示灯——错了,但车还得往前开。偏偏大脑一紧张,连腿都开始抖,桌布下的颤动瞒不过任何人。
就在刘德有几乎要失声的当口,坐在侧面的廖承志轻轻把椅子往前挪,“我来继续吧。”声音里听不出半分责备,只是稳稳地接过话头,将主席那一句“我们都是同一个人种”译得神采飞扬。客人们会意地点头,现场气氛并未被打断。三个小时后,会见圆满结束,刘德有的背心却早已被冷汗浸透。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耳边反复响起自己错误的那一个词,羞愧与懊恼久久不散。
事后他主动去找廖承志请教。廖承志没有高谈阔论,只随意聊起少年时代在东京的求学经历,提到在早稻田大学因为参加进步活动三次被捕,“牢房里最大的收获,是练成了地道东京腔。”一句戏言,却让刘德有明白:语感不是课堂灌进去的,得在真实环境里磨出来。也正是这种语感,使廖承志后来在北京电台对日本听众广播时,被称赞“像自家人一样亲切”。
1961年10月7日,中南海勤政殿内,毛主席迎接“日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和教育代表团”。刘德有再度站在翻译位,心里却少了从前那种“见招拆招”的惶恐。主席拿着熊猫香烟与客人寒暄,不经意抛出一句湖南口音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德有先是一愣,随即捕捉到廖承志旁边轻轻提示的四个字——“同类呼友”,这才顺势翻译过去。客人会心大笑,主席满意点头,场面毫无停滞。离场前,刘德有暗自松了口气:补课起效了,但“安全绳”依旧在廖承志手里。
多年后,刘德有回忆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常提起的不是光鲜的外交场合,而是“翻车”瞬间带来的强烈警示。“没有知识储备,再好的语感也撑不住;没有稳固心态,再熟的稿子也可能掉链子。”他把周总理那本写着“阮玲玉”的笔记本随身带了几十年,封皮磨损,字迹依旧清晰。对他而言,那三字铅笔字是一道分水岭——前面是自以为“熟手”的平坦路,后面是随时可能坠崖的悬崖峭壁,唯有不断爬高才能避免再次失足。
有意思的是,刘德有真正的成名,却源于一次“替补”。1962年1月2日,毛主席会见日本社会党访华团,原定口译因病缺席,他临危受命顶替上阵。主席突然询问他入党的年份,又打趣说:“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入的党。”几秒钟的对答简单却精准,译文流畅,访华团成员露出惊讶表情。那一刻,刘德有第一次感到:原来自己也能在主席的幽默里配合得毫无违和。
多年奋战,终有回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大幕拉开,不少当年采访刘德有的日本媒体惊叹:“他的日语比东京记者还干净。”外人只看到“干净”的语句,却看不到那条从笔误到腿抖,再到精准输出的曲折曲线。遗憾的是,刘德有始终认为自己只是桥梁,桥梁应当坚固,却不必刻意追求观赏性。采访里,他常半开玩笑地说:“翻译最大的荣誉,就是存在感最低。”话不惊人,却颇有道理。
1978年,刘德有结束在《人民中国》的编辑工作,调往对外友协。从接待各色政要到培训新一代日语翻译,他把周总理的那句“不能割断历史”反复提醒年轻人。新学员被问到经典影片《马路天使》女主角是谁时,没人答得出,他笑而不语,只递过去那本铅笔笔记——封底贴了一行新写的小字:别让历史第二次绊倒你。
刘德有的故事,并不只是个人职场的得失账,他所经历的每一场会见、每一次口误、每一段成长,都与新中国对外政策的节奏紧密相扣。翻译席虽然窄,却是国家形象投射的窗口。某种意义上,那条被汗水打湿的裤缝、那本反复抄写的生词本,见证的正是冷战年代里一座桥梁的加固过程——它既需要周总理的严厉提醒,也少不了廖承志的临危搭救,更离不开刘德有自己咬牙补上的短板。旁人未必注意到这些细节,但时代记得。
来源:红色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