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丹阳延陵镇,湖塘星罗棋布,风景一边独好。作为地处黄茅老区的延陵镇,在推进现代化“智造名城 运河明珠”建设中,如何让丰富的水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推进乡村振兴?初秋时节,《镇江日报》“开发区街镇新观察”采访组对丹阳市延陵镇党委书记张金伟作了专访。他说,近年来,延
金山网讯 初秋的丹阳延陵镇,湖塘星罗棋布,风景一边独好。作为地处黄茅老区的延陵镇,在推进现代化“智造名城 运河明珠”建设中,如何让丰富的水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推进乡村振兴?初秋时节,《镇江日报》“开发区街镇新观察”采访组对丹阳市延陵镇党委书记张金伟作了专访。他说,近年来,延陵镇把园区、镇区和景区“三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全力做强“园区、镇区、景区”三篇文章,让老区呈现新气象,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延陵镇航拍 张宇杰 摄
做好“园区”文章,双管齐下激发经济活力
园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一年来,我镇圆满完成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花王股份成为全国首家‘国九条’新规后获批重整的上市公司,巨贸康万家获丹阳市纳税三等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就如何做强园区经济,张金伟首先向记者分享了园区经济的“成绩单”,他说,“做强园区文章,我们从项目建设、盘活闲置资产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激发经济活力。”
“一个是,项目建设扎实有力。”张金伟说,“今年来,延陵镇9个重点产业类项目计划总投资11.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2亿元,1-8月累计完成投资3.49亿元,目前全部开工建设,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
“其次是盘活闲置资产,推进园区提质增效。” 张金伟说,“按照存量用地管理办法,完成法拍交易盘活土地30亩,更新载体对外招租厂房1.7万平方米,以‘双向配对’和‘增资增容’方式合作盘活土地74亩、厂房2万平方米。同时,我们加大国有(集体)资产盘整处置力度,完成嘉贤建设延星地块、原延陵小学、原延陵粮管所等资产盘活,在提高国资运行效率的同时释放更大发展空间。”
做好“镇区”文章,双向发力建设美丽镇村
“今年以来,我镇围绕推进美丽延陵镇村建设,在九里、柳茹和西庄湖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基础上,推进点上带动、线上串联和整体提升,一体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宜商水平。” 张金伟说,“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双向发力建设美丽镇村。”
九里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方面,以重点及特色镇综合示范段项目为牵引,推动集镇公共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提升,更好地传承展示延陵特色文化,丰富集镇周边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项目总投资约770万元,利用原供销社、商业公司土地资源,通过危房改造实现功能升级。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茅山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实现村庄特色旅游资源更好串联,推动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延陵镇在片区建设中计划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建设19个项目,2024年已完工10个项目,今年延陵镇有序推进剩余9个项目实施。
做好“景区”文章,三大手笔擦亮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是我镇的特色产业,九里景区是我镇的一张靓丽名片”。张金伟介绍,“我们通过三大举措,着力擦亮旅游品牌。”
季子圣像 张宇杰 摄
做优文化旅游内容。打造九里全国红色村,擦亮红色旅游名片。总投资1720万元,打造“一中心三片区”(“一中心”即村党群服务中心;“三片区”即:“星”红色教育拓展区、“新”忠诚文化展示区、“薪”休闲农业示范区),形成两条红色教育线路。在九里风景区打造季子政德教育基地“心诺馆”,运用“心诺馆”载体做好季子诚信文化宣传教育,进一步传承发扬季子“信忠诺”精神。
加强景区管理和运营策划。把延陵旅游融入大茅山旅游格局,主动对接茅山风景区完善“上茅山,回九里”整体打造方案,推动与茅山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努力讲好“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故事。今年利用节假日在景区策划“景区跨年夜”“春节灯会”等活动,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积极做好文化旅游宣传推介。邀请中央电视台到延陵拍摄宣传片,省史志办和扬子晚报合作在贺甲拍摄“不屈的江淮——地方志里寻迹伟大时空变迁”专题片,镇江市委组织部在贺甲战斗旧址纪念馆布景拍摄宣传片。通过不同维度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擦亮延陵镇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知名度、美誉度。
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建设“青虾科技小院”
如何让丰富的水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推进乡村振兴?“我镇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打造行宫青虾产业特色品牌,今年5月,‘青虾科技小院’成功获省科协认定,并获10万元立项资助。在建设上,我镇围绕‘青虾科技小院’申报标准,累计投入120万元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基地。” 张金伟介绍。目前,行宫青虾养殖基地占地700余亩,包括种苗基地、成品虾基地和交易市场,年产值超1000万元,其中种苗年产值达300万元,进一步强化联农带农强农富农作用,更好地实现富民强村。
从千年传承的季子诚信文化,到今天“三区”联动的火热实践,延陵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敢担当、重信诺的精神。“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扣‘三区’建设,以实干促发展,以担当促振兴,努力让高质量发展底色更鲜明、让群众生活更幸福!”张金伟说。(记者 曹源 张辉 佘记其 通讯员 秦炜煜)
一线攻坚
用心用情办实事 为民服务暖人心
佘记其
秋阳下,汽车沿着丹西公路一路前行,不一会儿来到了位于茅山老区的延陵镇,跃入眼帘的,除了满眼的风光,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一幅“产业兴旺、农旅融合、宜居宜业”的镇村实景图。
“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真的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用心用情服务。”在延陵镇,无论是在已经封顶的云洲设备项目一期主体建设、已建成投产的盛泰气体项目建设现场,还是在完成的同泰化机项目设备改造车间,抑或正在进行试生产的巨贸康万家项目、品烁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项目建设有关负责人均一致表示,“党委政府的项目服务专员跟进、现场协调,政策咨询、手续帮办、矛盾协调等,就像‘雪中送炭’,为我们项目建设推进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如果说服务项目建设是延陵镇党委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暖心实招”,那么,盘活闲置资产、引来“金凤凰”更是延陵镇党委政府攻坚克难的“发展硬招”。今年,延陵镇针对园区核心带开展系统梳理,通过协商引入新投资、司法拍卖等多种途径对7宗地块、累计360余亩低效闲置用地进行精准盘活,推动“沉睡”资源变为“活资产”,已成功引进船舶配套、眼镜制造、机械加工等一批契合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企业,孵化培育了工业机器人、多功能管材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企业,引导8家企业实施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关键技术改造,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延陵镇水资源丰富,过去,村民大多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辛苦一年,扣除饲料、人工,有时候还倒贴。”一位老养殖户回忆道。为推动传统渔业走向高附加值,近年来,丹阳市延陵镇人民政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充分协商,共建江苏省(丹阳)青虾科技小院,形成“党委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支撑,经营主体加盟,农民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推进机制。时下,行宫村以一只青虾“撬”动了振兴之路。养殖户们相信,“多亏了党委政府,这条青虾致富路前景越来越广阔!”
产业发展的同时,镇村环境越来越美。今年以来,我镇围绕推进美丽延陵镇村建设,在九里、柳茹和西庄湖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基础上,推进点上带动、线上串联和整体提升,一体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宜商水平。谈起柳茹村的发展,柳茹村党总支书记邢学平说,“古建筑修缮后,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以“水”为脉 激活发展新动能
曹源
初秋的延陵,是一幅被水浸润的画卷。车行乡间,星罗棋布的湖塘在晨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与水网交织的田园、古朴的村舍共同构成一派静谧和谐的景象。与延陵镇党委书记张金伟的对话,就在这般水韵环绕的氛围中展开。他没有急于罗列数据,而是先带我们感受了这片土地的底蕴与潜力。在他看来,延陵的振兴之路,关键在于做好“园区、镇区、景区”三篇文章。而水,正是贯穿其中的灵动血脉。
园区兴,则经济活。张金伟书记分享的“成绩单”令人振奋。从成功重整花王股份,到精准盘活闲置资产,延陵的园区经济展现出“腾笼换鸟”的魄力与智慧。那一组组投资数据、一处处被唤醒的沉睡资产,背后是发展思路的转变。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延陵的园区建设,似乎也秉承了水的韧性,在存量中挖掘增量,让老区的工业肌体重新焕发活力。这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发展质量的提升。
镇区美,则民生暖。行走在延陵镇区与乡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双向发力”的节奏。一边是集镇功能的提升,利用原有空间进行有机更新,让公共服务如水银泻地般更贴近居民;另一边是茅山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的精致打造,将九里、柳茹、西庄湖等珍珠般的村落串联成链。水滋养了土地,也塑造了聚落。这里的建设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如细流般浸润,注重传承延陵特有的季子诚信文化,提升的是整体的人居环境与文化品位,让“宜居宜业宜游”从蓝图变为百姓触手可及的日常。
景区旺,则名片亮。延陵的旅游文章,做得尤为精彩。九里景区是核心,但延陵人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深挖季子德信文化,联合市纪委监委打造“心诺馆”,设计教育线路,让历史故事鲜活起来;他们主动融入大茅山旅游格局,讲好“上茅山,回九里”的故事,体现出开阔的区域协同视野;他们策划的的各类节庆活动,则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不断扩大延陵旅游的知名度。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文化,正是延陵旅游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采访结束告别延陵,回望那片土地,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湖光水色,更是这里的人们如水般灵动的发展思维。他们既懂得传承坚守,保护历史的根脉;又勇于开拓创新,引入现代的活水。在“三区”联动的发展脉络中,以水的柔韧破解发展难题,以水的包容汇聚各方资源,以水的持续滴穿振兴之路上的顽石。延陵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这水韵滋养下,愈发清晰、动人。
总编快语
谈延陵的“转化”之道
习斌
丹阳延陵镇的实践,为我们观察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样本。这个地处黄茅老区的乡镇,正以其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扎实的行动,诠释着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园区之变,在于将存量资源转化为新兴动能。延陵的智慧,不仅在于引进增量,更在于精耕存量。它通过精准的操作,将闲置资产、低效载体转化为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无论是成功重整企业,还是盘活闲置厂房土地,其深远意义在于,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产业生态”的价值跃升,为镇域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内生动力。
镇区之变,在于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软实力。延陵的镇区提升,避免了表象更新,其精髓在于“转化”。它将季子诚信文化等历史文脉,转化为城镇的精神内核与特色风貌,将改善人居环境的投入,转化为居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这是一种将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与内涵竞争力的深刻实践。
景区之变,在于将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协同优势。延陵跳出景点建设的窠臼,致力于实现价值的市场转化。它将一系列资源系统转化为“九里景区”的核心IP和特色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主动将自身转化为区域旅游格局中的关键一环,通过“上茅山,回九里”的协同叙事,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
延陵的实践,为同类地区如何立足自身实际,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它的未来,值得持续关注与期待。
视频制作 张宇杰 张玄烨 朱晶晶 钱恒
来源:金山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