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侧,与北海合称“三海”,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沿长安街自天安门西行不久即可抵达,其正门新华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门内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中南海包括中海、南海及周边湖泊和古代建筑群,历史上又称西苑、太液池。明清时期这里是
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侧,与北海合称“三海”,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沿长安街自天安门西行不久即可抵达,其正门新华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门内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中南海包括中海、南海及周边湖泊和古代建筑群,历史上又称西苑、太液池。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家宫苑,光绪皇帝曾被囚于瀛台;民国初年成为总统府,1929年一度辟为公园向公众开放;后又先后作为国民党北平行辕和傅作义华北“剿总”司令部的重要军事政务场所。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南海回到人民手中,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中枢,也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地点。
中海位于中南海西北部,是重要的历史与政治活动场所,拥有多处著名建筑。紫光阁坐落于中海西岸北部,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时期两度扩建,曾为皇帝检阅侍卫比武和悬挂功臣图像之地,1949年后改为国事活动场所。其东岸有万善殿与千圣殿,殿内供奉佛像与千佛塔;水中建有水云榭,为“燕京八景”之一。中南海西北角的监国摄政王府原为慈禧拟建新园林之地,1909年修建为摄政王载沣王府,后成为民国国务院及总统府所在地,1949年后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区。紫光阁西侧的国务院小礼堂原设电影院,1979年改为会议厅,现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及常务会议的场所。
南海正门新华门原为乾隆时期建造的宝月楼,辛亥革命后改为现用名。居仁堂原为清代海晏堂,民国改名居仁堂,1949年后曾为中央军委和中央书记处办公地点。西楼大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和住宿,并设有餐厅与会议室。丰泽园原为皇家园林,颐年堂及菊香书屋曾为毛泽东官邸与会议场所。勤政殿、怀仁堂、西四所和淑清院等建筑,历经清、民国及建国后的多次用途调整,承载政治会议、办公和居住功能。瀛台位于南海中,是中央最高领导人办公、居住及接待重要宾客的重要场所,历史上曾作为明清皇帝幽禁、读书及政治决策之地,现为中共中央高层使用。
1948年12月13日,华北“剿总”司令部迁入中南海,傅作义清楚国民党大厦将倾,唯一出路就是和平谈判。当时解放军已占领石景山发电厂,仍维持电力供应,使傅作义仍能收到战报,从中判断与解放军的战斗必败无疑。194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向平津前线发出“最后警告信”,要求傅作义自动放下武器并保护文化古迹,否则将严惩。当天,傅作义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北平各界名流,交换意见达成主和共识,此次座谈被称为“最后一席话”。1月21日,傅作义宣布北平守军接受和平改编,并于次日在《北平和平解决协议书》上签字,同时发表广播讲话,实现北平和平解放,文物古迹也得以保护。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南海的接管工作,1月31日军管会全面接管北平。2月初,周恩来指示中央统战部前往北平,为中央机关进京作前期准备,优先接收中南海和北京饭店作为会议与住宿场所。初入中南海时,院落破败,傅作义部队及旧政权机关尚未撤离,电台、车队、军乐队等仍在运作。齐燕铭立即指示军管会清理残留机构、限期搬出旧人员,并派驻部队驻防。至4月初,中南海旧人员全部撤离,中央公安纵队警卫团正式驻守。中南海军管小组对房屋、湖泊及设施进行全面清查、修复与整理,为党中央顺利进城、筹备新政协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提供了坚实保障。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25日抵达北平,毛泽东最初住香山双清别墅,其他领导人住来青轩。因香山距离城区较远、道路崎岖,进城不便,为方便筹备新政协会议和与民主人士联系,周恩来等先后入住中南海。毛泽东虽一度因中南海曾为皇家宫苑而犹豫,但全国解放在即、工作任务繁重,为方便办公和联络,中央最终决定搬入中南海。6月起毛泽东暂住丰泽园菊香书屋,9月正式迁入,后在此工作生活27年。中央机关进驻中南海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此指挥全党、全军和全国事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来源:知更说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