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协定条文写得明白: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不得越线前进,日军则“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
近年有种怪论,说蒋介石喊着“抗战到底”,可这“底”到底在哪儿?
历史虚无主义趁机抬轿子,拿这句口号当幌子,把片面抗战吹成“中流砥柱”。
真相藏在口号背后——所谓“到底”,到底是收复失地,还是另有所图?
得拿史实说话。
头一个史实,就是1933年的《塘沽协定》。
那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派熊斌跟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字。
协定条文写得明白: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不得越线前进,日军则“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
条文里没提东三省,也没提热河,等于默认了这大片土地归日本占着。
长城以内的华北门户,就这么敞亮地给人打开了——这哪是抗战,分明是拿土地换苟安,蒋介石的妥协,从这儿就露了底。
《塘沽协定》开了妥协的头,这“底”就没守住过。
1937年七七事变枪响,北平城外炮声隆隆,蒋介石在庐山坐不住了,7月17日站出来讲话,说什么“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听着挺硬气。
可话喊出去,手里的算盘没停——部队按兵不动,谈判的路子还留着,直到8月13日淞沪会战打起来,日军把战火烧到南京门口,他的统治根基晃了,这才咬着牙下令全面抗战。
那庐山谈话,说到底是给全国舆论看的信号弹,准备抗战是真的,真心实意要跟日本死磕?未必。
部队调动磨磨蹭蹭,给养装备跟不上,连他自己都在日记里写“此时应战,顾及全局,尚有可为”,这“可为”里藏的,还是“能不打就不打,非打不可再打”的妥协心思。
1939年正月刚过,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开了六天。
蒋介石在会上对着一堆将领说“抗战到底”,可话锋一转,把“底”给划死了——“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
这话听着绕,说白了就是:只要日本把1937年7月7日后占的地吐出来,长城以内的华北地盘保住就行,关外的东北、热河,早被他划到“底线”之外。
档案里记着,他当时拍着桌子喊“守土卫国”,可底下人都明白,这“土”不包括白山黑水。
东北军老兵当场红了眼,却被副官按在椅子上——委员长心里的“胜利”,从来就没算上那些沦陷十四年的故土。
这“底”一露,后面的妥协就更没遮掩了。
国防联席会议上,蒋介石对着作战地图说过一句没写进记录的话:“以长城为界,亦有考虑余地。”这话传到前线,师长们手里的枪差点掉地上——长城以内是“底”,长城以外呢?东北军将士在雪地里跺脚骂娘,当年他们从关外撤进来,本想着有朝一日打回去,委员长却早把那片黑土地从“抗战到底”的“底”里划掉了。嘴上喊着“守土”,背地里跟日本的秘密接触没断过,1940年春天,戴笠派人与日本特务在香港谈判,条件里就有“承认满洲国,日军撤出华中”,这些密电后来在档案里被翻出来,墨迹都透着心虚。
“攘外必先安内”的调子从抗战开始就没停过。1938年12月,蒋介石在衡山召开军事会议,对着将领们说“共产党是心腹之患,日本是皮肤之患”,转头就把嫡系部队从抗日前线调去包围陕甘宁边区。1941年1月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被国民党7个师围攻,突围时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牺牲,这正是“安内”摆在“攘外”前头的铁证。敌后根据地的粮食被封锁,药品运不进,八路军战士饿着肚子打仗,国民党的“摩擦”却比日军的扫荡还频繁。
军事上的溃败更藏不住。1944年4月豫湘桂战役打响,日军40万人进攻,国民党80万大军一触即溃,短短8个月丢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片土地,146座城市沦陷,6000万同胞成了难民,美军在华空军基地全丢光。衡阳守将方先觉打了47天,弹尽粮绝时给蒋介石发电报:“来生再见”,可援军迟迟不到,最后只能投降。这场大溃败里,士兵们穿着单衣在冬天的战壕里冻僵,军官却把军粮倒卖换钱,部队跑得比老百姓还快,老百姓躲在山里骂:“这哪是抗日,是给日本人带路!”正面战场越打越退,敌后根据地却越打越大,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开辟了19块抗日根据地,把日军的“后方”变成了“前线”,两下一比,谁在真抗日,谁在假抵抗,老兵们心里都有杆秤。
两种抗战路线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
蒋介石的算盘始终是“政府主持抗战”,把宝全压在嫡系部队上,杂牌军当炮灰,老百姓只能远远看着。
南京失守后,他躲进重庆的防空洞里,还在强调“军令统一”,对共产党在敌后组织的游击队处处设防,生怕群众起来“乱了秩序”。
结果就是战区越打越小,从上海退到重庆,兵力越拼越少,豫湘桂战役80万大军被40万日军追着打,丢了146座城。
共产党在陕北提出“全面抗战”,士兵拿枪打仗,农民交公粮支援,妇女做军鞋,连孩子都知道“小鬼子来了就敲锣”。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把正太铁路拆成废铁,晋察冀的老乡把山洞改造成兵工厂,冀中的地道能藏一个团的人。
敌后根据地像钉子扎在日军心脏,面积越打越大,兵力越打越多,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
蒋介石的"抗战到底",说到底是守住他的统治地盘,"恢复七七事变前的原状"就是他的底线——关外的东北、热河早被他划在"胜利"之外。
这种妥协路线撑不住,豫湘桂大溃败就是明证:80万大军被40万日军追着打,8个月丢146座城,6000万人逃难,前线士兵冻饿而死,军官倒卖军粮,这样的仗怎么赢?
共产党不一样,搞全面抗战,士兵扛枪打仗,农民交公粮支援,妇女做军鞋,孩子放哨报信,敌后根据地从1块变成19块,兵力越打越多。
平型关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把正太铁路拆成废铁,晋察冀老乡把山洞改造成兵工厂,冀中地道能藏一个团的人,老百姓用脚投票——根据地人越来越多,兵越打越强。
妥协路线救不了中国,只有动员全民族力量,跟鬼子死磕到底,把所有失地收回来,才是真的"抗战到底"。
历史摆在这儿,蒋介石的算盘打空了,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能把鬼子赶出去的人民战争。
来源:分享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