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视频刷到凌晨、被“算法推荐”消费主义塞满脑袋的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我根本不是在用软件,而是在被它用着!
在短视频刷到凌晨、被“算法推荐”消费主义塞满脑袋的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我根本不是在用软件,而是在被它用着!
当你听歌、刷视频、点外卖、看新闻时,页面上跳出来的每一条“推荐”,都像刺客一样精准戳中你的兴趣点,掌控你的时间、注意力,甚至情绪。
打开手机,用高德地图导航吃饭;看视频B站自动推荐你喜欢的内容;淘宝、拼多多刷两秒,正好是你前几天跟朋友聊天提过的商品;甚至你用某款输入法输入一两个字,对方几乎就知道你想讲啥。
这不是你变聪明,而是你正被强大无比的“人工智能算法”追踪、编排、预测和掌控。
数据显示:B站每天投稿超过77.2万条视频,一个普通人就算连续8小时不间断观看,也需要4500多人才能“审完”。
外卖平台如美团,覆盖商家数量超过20万家,每家只浏览30秒,也需要2个月!
在全网,各大平台每日更新的短视频数量高达 8000万条+!
信息井喷时代,只有算法能帮我们筛选、推荐、判断、加速决策。没有算法,我们根本处理不了如此庞大的信息流。
但是,真正的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的算法,都是在“帮”我们?还是,它其实在“定义”和“控制”我们?
我们不是讨厌算法,我们是讨厌某种算法。
打着“个性化推荐”的旗号,有些算法可谓“套路满满”:把广告包装成普通资讯和视频,你根本分辨不出真假;
大数据杀熟:同一个商品,常客买比新用户贵,因为你舍不得不买;
推送的内容趋于低俗、浅薄、爆款逻辑泛滥,不是“真”、不是“好”,而是“火”才有效;
算法像镣铐一样规训你的生活方式、消费喜好、审美标准,暗示你什么样的生活才叫“高级感”。
算法无孔不入,不停定义你该买什么、看什么、信什么。你的喜怒哀乐、审美志向、消费偏好,仿佛都不是你自己决定的,而是算法预设好的“剧本”。
这就是原型化的“算法厌恶”现象。
不是你变挑剔了,而是太多平台的算法,只关心点击率和留存时间,而不关你的价值、尊严,甚至心理健康。
算法不是原罪,真正有毒的是背后隐藏的“单一消费主义逻辑”和“滥用用户数据的权力”。
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算法?简单说——就5种:多元的、克制的、透明的、反诱导的、有责任感的。
一个健康的算法,不能总是“顺从”用户的偏好。
你爱吃辣条,可以推荐,但不能永远只推荐辣条;你关注“情感婚姻”,不能每天都被“出轨修罗场”霸屏;你对美妆感兴趣,也不意味着要被“买买买”洗脑到底。
我们需要能主动跳出信息茧房的“多元算法”。
费翔在一个公开采访中感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难出现‘经典’,因为算法就是不鼓励冒险,只鼓励重复。”
讲白了,平台为了流量,自然更愿意让你继续看“舒不舒服”、而不是“值不值得”。结果是,我们被困在一个由算法加固的回音壁里,看不到另一个世界。
内容平台要鼓励不同风格、不同方向的创作,推动真实、多元、公平的曝光机制。
一个好的平台,不只告诉你喜欢什么,更应该引导你开阔信自我认知的边界。这比什么爆款流量,都有意义百倍!
内容创作者是算法逻辑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根据某项对449名博主的调查发现:如果对算法感知越强,博主就会更倾向于模仿爆款,甚至抄爆款;如果算法权力感较弱,反而会激发更多创新和个性表达。
什么意思?越是“唯KPI论”的平台,越容易制造“千篇一律的内容工业流水线”;而越是“弱算法干预”的平台,反而拥有更多“李子柒”这样的创意爆款。
简中区内容质量集体内卷、低俗短剧泛滥、擦边内容大行其道,本质上就是“放纵算法冷酷扩张、不问内容死活”的结果。
所以,一个有“良心”的平台,应该做到:让技术适度克制,把空间让给人性。不是一味追爆款,而是让创作者真正创造价值。
很多人觉得,算法是“黑箱”:它为什么给你推这个内容,你根本不知道。
平台更不会告诉你:是你朋友点赞太多?是你点了一次就被记住了?还是系统从你停留时长判断你感兴趣?
国家近期出台的“算法治理专项行动”明确提到:“提升算法透明度”——必须落实!
我们呼吁:所有平台必须明确设置“是否使用个性化推荐”按钮,用户有权关闭算法喂养;
每一条推送内容,平台需提供“推荐理由”说明,如“你的好友点赞”、“你最近搜索过”等。
就像食品配料表一样,我们也应该知道自己每天吃下的“信息早餐”成分是什么!
你是否经历过?
刷短视频本来只想放松一下,结果越刷越“上头”,最后凌晨3点才睡觉,还焦虑加失眠。
有些平台只设置一个“夜深了,请休息”的弹窗,轻轻地,一滑就消失了——继续无尽循环。
事实上,平台掌握了让人“上瘾”的全部技术武器:情绪剪辑、设定剧情钩子、强BGM刺激……你的大脑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我们需要什么?反诱导算法!
真正负责的平台,应该做到:用户连续使用超过1小时,强制弹出限时页面;系统主动提供“清空推荐”功能,重置算法喂养;时常推送你“不喜欢”的内容,打破负面循环,形成心理间歇带。
只有算法踩刹车,用户才能上岸。不要再把“技术滥用”掩饰成“用户选择”!
算法不是中立的。
它推动着人们的消费路径、审美理念,乃至于亲密关系和社会认知。
一个没有价值观伦理审核的算法,可能造出一整代没有思想、只知道“如何上热门”的人群。
想想你刷到的内容:男性用户:惊悚、擦边、暴力;女性用户:情绪煽动、微商变美、PUA引流;老年用户:保健骗局、阴谋论视频。
这不是偶然,而是商业算法根据用户画像和情绪痛点触发所为。
责任平台必须明确:内容推荐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得通过操控评论区“对立引战”引导极端事件;不鼓励低俗同质内容频繁改头换面反复投喂。
算法必须有人掌舵,而不是数据狂飙。它不仅属于企业,更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主权。
算法是今天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
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世之光,而是——你握在手中的双刃剑。
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算法”,而是:你是否注意到它已经在背后牵动你所有的决策?你是否拥有使用它、跳出它、甚至改变它的权力与认知?
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不能建立在“千人千面的控制”之上,而只能建立在“共识、多元、透明、公正”的算法运行之中。
如果说20年前是“搜索决定世界”,那未来的20年,一定是:“谁掌握算法,谁定义生活”。
别再说“我不懂技术”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导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经月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