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飘着《梁祝》的旋律。1958年,中国首部彩色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横空出世,那婉转缠绵的唱腔裹着“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誉,像一阵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次年,以这千古绝恋为骨、小提琴为魂的协奏曲《梁祝》诞生,一
作者:山佳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飘着《梁祝》的旋律。1958年,中国首部彩色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横空出世,那婉转缠绵的唱腔裹着“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誉,像一阵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次年,以这千古绝恋为骨、小提琴为魂的协奏曲《梁祝》诞生,一夜间火出国门,曲作者何占豪、陈钢从此名满天下。
可鲜少有人知道,就在《梁祝》的掌声震彻云霄时,陈钢正攥着破碎的心,与初恋含泪作别——这段被命运刻进旋律里的遗憾,藏着怎样的过往?
01 从“作家梦”到“音乐路”:少年陈钢的人生转折
1935年,陈钢生于上海一个音乐世家,父亲陈歌辛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仙”,《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永远的微笑》这些至今回荡在老上海弄堂里的金曲,全是他笔下的杰作。
按说“子承父业”是顺理成章的路,可陈钢的童年梦里,装的却是“大文学家”的憧憬——小学作文《我的志愿》开篇就写:“我不愿做大官,也不愿发大财,只愿做个大文学家!” 他捧着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得入迷,尤其痴迷高尔基笔下的苦难与坚韧;13岁那年,中学看门校工的故事更让他动了笔——那位校工熟读《古文观止》,闲时总给孩子们讲自己当长工的苦日子,陈钢听得心头滚烫,连夜写下小说《长脚归来兮》,塞进和兄弟姐妹办的“家庭杂志”里,字里行间全是少年人对世界的热忱。
1949年上海解放,14岁的陈钢攥着初中肄业证,一门心思想参军。可部队只招18岁以上青年,他急得抓耳挠腮,竟偷偷把证件上的“4”改成“8”,还抹了点酱油遮痕迹,唱着歌就去报考华东军政大学。万幸,他蒙混过关了,却因未满18岁被编入“青年队”;一年后毕业,他被分到机要干校,正美滋滋想着“党信任我”,体检时却因近视被拦在门外。 就在陈钢垂头丧气时,指导员拍了拍他的肩:“你不是在家学过钢琴吗?去文训队,我们培养你!”一句话让他柳暗花明——文训队送他去金陵女大,师从留美归来的马友梅教授。
从那天起,陈钢每天扒在钢琴前练8个小时,指尖磨出茧子也不停,琴键上的黑白世界,渐渐成了他新的归宿。
02 《梁祝》破茧:一曲成名背后的忐忑与荣光
从文训队毕业后,陈钢成了前线歌舞团的钢琴演奏员。闲时写了首《我们是保卫和平的铁军》,父亲拿去发表,竟换来5元稿酬——攥着那几张纸币,陈钢忽然动了作曲的心思。此后,父子俩成了“函授师生”:陈歌辛在信里出题,陈钢写完寄回,父亲改完再寄来,信纸往返间,他的作曲功底一天天扎实。1955年,陈钢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终于圆了音乐梦。
1959年,为给国庆献礼,学院决定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人推荐作曲系高材生陈钢加入,他却犯了难:一来大四要准备毕业作品,二来父亲刚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出身”二字像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就在他犹豫时,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拍了板:“出身不能选择,重在本人表现!”这句话,让陈钢攥紧了笔——他没想到,这次点头,竟让他的人生与《梁祝》永远绑在了一起。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剧院,小提琴家俞丽拿架起琴弓,《梁祝》的旋律第一次流淌在剧场里。何占豪坐在乐队中拉琴,陈钢躲在侧幕条后,心揪得发紧。音乐停时,全场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几秒后,掌声轰然炸响——不轻不重,不疾不徐,却像潮水般漫过剧场,经久不息。观众喊着“再来一遍”,俞丽拿只好重新架起琴弓,一场音乐会接连演奏同一首曲子,这在当时史无前例。
那天起,《梁祝》像长了翅膀,从上海飞到全国,再飞到海外,每个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听见那凄美的“化蝶”旋律。陈钢站在掌声里,却总觉得心里空着一块——他还不知道,这段让他成名的旋律,即将成为他初恋的注脚。
03 一眼万年:爱情与《梁祝》一同萌芽
1959年春天,陈钢在同学小W的琴房里,撞见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端庄秀美,眼睛像浸在清泉里,他忽然想起《红楼梦》里宝玉的话:“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那股“像家里人的气韵”,让他心跳漏了半拍。
小W看穿了他的心思,笑着说:“这是我好友,北京部队文工团的歌剧演员,还在咱们院进修过呢!”同门校友的缘分,让陈钢鼓起勇气提笔写信。信里,他们聊音乐,聊文学,聊年轻人的理想,纸页上的字迹越来越近,两颗心也跟着滚烫起来。
创作《梁祝》最吃紧的四、五月,陈钢总觉得远方有双眼睛在望着他——那是姑娘的牵挂,像暖光裹着他的笔。爱情的力量推着他往前赶,乐谱写得飞快,连指尖都带着劲。等到《梁祝》首演成功,姑娘竟从北京坐火车赶来上海,这是《梁祝》给的礼物,是最好的安排。
可第二天,天就塌了。姑娘回家宣布恋情,全家炸了锅:“我们全家都是党员,你怎么能跟右派的儿子好?”姑娘急得红了眼,辩解说“陈钢14岁参军,是有为青年”,还搬出“有成分但不唯成分论”的话,可家人的态度铁石般坚硬——“右派的儿子,再有才也不能进这个门!”这时,陈钢猛然惊醒:原来在那个年代,他连爱一个人的权利都没有。
04 楼台会终成绝唱:《梁祝》成了初恋的墓志铭
“为什么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陈钢和姑娘相对无言,眼泪砸在地上。姑娘要回北京了,陈钢不甘心,跟着去了北京,白天躲在同学小W的老家,晚上偷偷去北海公园见她——部队文工团已经放了话:再跟陈钢来往,就把她发配到小山沟去。
1960年夏天,陈钢再赴北京,还是在北海公园,还是沉默相对。命运的手翻覆间,分手已成定局。就在这时,公园的广播突然飘来凄婉的旋律——是《梁祝》的“楼台会”!那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声,像针一样扎在两人心上,陈钢忽然觉得,这曲子哪里是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分明是写他自己。
多年后,陈钢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做梦也没想到,《梁祝》竟成了我初恋的预言录和墓志铭……”
17年后,1977年,陈钢再到北京,执意要见那位姑娘。推开门,他看见姑娘的女儿正拉着《梁祝》,琴弓起落间,像极了当年的她。姑娘指着陈钢对女儿说:“这是妈妈曾经爱过的陈叔叔。”陈钢望着眼前的姑娘,岁月已磨去她当年的灵气;再看女孩,又像看见年轻时的她——可那份让他一眼万年的气韵,终究散在了风里。
往事如尘,人生多风雨,爱与恨都埋进了旋律里,只剩《梁祝》还在世间流传,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遗憾与牵挂。
来源:触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