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认为算法缺乏人情味,将网约车司机和外卖骑手视为劳动机器;有人批评算法内容低俗,大量推送擦边或暴力信息,使用户沉迷于低质内容。
你是否对算法感到反感?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达对算法的不满。
有人认为算法缺乏人情味,将网约车司机和外卖骑手视为劳动机器;有人批评算法内容低俗,大量推送擦边或暴力信息,使用户沉迷于低质内容。
还有人觉得算法侵犯隐私,刚与朋友聊到某商品,随即就收到相关广告。这种对算法的不信任乃至排斥心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算法厌恶”,指的是人们宁愿放弃使用算法,也不愿接受其支配的状态。
我们能否真正摆脱算法?事实上,算法已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寻找餐厅、点外卖、浏览资讯还是观看视频,只要使用智能手机,就难以避免与算法交互。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个人面对的信息规模空前庞大。
以北上广深为例,美团或大众点评收录的餐馆数量可达20万家。即便每家仅浏览30秒,也需要两个多月才能全部看完。
B站每日投稿量达772万,假设每个视频时长3分钟,一天的内容总时长即达到36000小时,若每天观看8小时,则需要4500名编辑才能看完。
全网每日更新的短视频更超过8000万条。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个人的处理能力显得极为有限,算法因此成为必要的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过滤冗余内容,提取有用信息,扮演着信息时代“把关人”与“助手”的角色。
例如,算法能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节省浏览时间;根据实时路况推荐最优路线,减少出行成本,避免经验误判。
还能识别网络异常流量与欺诈行为,提升网络安全。可见,算法本身并非问题,其在信息过载环境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们之所以产生厌恶情绪,一方面源于被算法“套路”的体验,例如广告伪装成普通内容、界面价格与实际不符、基于用户设备或年龄的“大数据杀熟”等。
另一方面,算法试图对人类进行“规训”,通过持续计算用户的喜好与需求,不断定义何为“美好生活”、何谓“成功标准”。某些算法通过展示精致物品灌输消费主义观念,另一些则通过夸张内容传播单一审美。
算法仿佛为人生设置了一套“标准答案”,暗示只有按其所指去消费、观看、生活,才能抵达理想状态。这种将生活简化为可计算、可优化的流程,正是许多人反感算法的根源,尤其是当算法缺乏多元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感时。
然而,当一项技术成为社会运行与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便具有公共属性。
算法作为每个人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助手,不仅是企业工具,更关乎公众利益。既然无法完全脱离算法,我们应思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首先,我们需要多元的算法。多元导向能帮助用户认识到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例如,内容平台应传递积极、多元的价值观,而非单一低俗的内容。因为平台所构建的内容环境,对于许多用户而言即是“真实世界”。
优秀的内容平台承担着价值观塑造的责任,其社会意义不亚于一所学校教育。
其次,我们需要克制的算法。一项针对449名博主的研究显示,当博主感知到算法控制力较强时,更倾向于模仿已有爆款内容;而当算法控制较弱时,则更愿意尝试创新。
这说明在创造性活动中,算法的“退让”能为人类留出进步空间。过度依赖算法指标会导致创作同质化,甚至出现多人重复相同文案的现象。相比之下,人工编辑的介入更能体现共情与判断力,而算法仅能识别数据指标。
算法不仅影响创作者,也作用于用户。在不同平台搜索同一关键词,结果可能因用户画像而异;同一视频下的评论排序乃至内容也会因人而异。
有案例显示,同一视频对男性与女性用户展示的评论立场对立,对老年人推送“子女不孝”类内容,对年轻人则突出“原生家庭压力”。
若平台为激发互动而刻意制造对立,长期将加剧用户圈层化,阻碍社会共识的形成。因此,算法需保持一定克制,避免以流量为导向牺牲公共对话的基础。
我们还需要透明的算法。去年底,国家启动“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文件中五次强调“算法透明”。
对普通用户而言,无需深谙技术原理,但应在两方面增强对算法的自主权:一是拥有选择或拒绝的权利,能便捷关闭个性化推荐。
目前部分平台将开关设置置于显眼位置,操作简单;而有些则隐藏极深,需多次尝试才能找到,对中年以上用户尤其不友好。
二是平台应告知内容推送理由。无论是基于好友点赞、近期搜索,还是高热内容,简单的标注就能降低用户对算法的陌生感,提升信任度。
最后,我们甚至需要“反算法的算法”。理论上,用户使用时长与平台商业价值正相关,因此部分平台倾向于通过强节奏音乐、刺激内容、情绪化叙事成为“杀时间利器”。
尽管有些平台设置了“夜深提醒”,但往往形同虚设。
真正有责任的企业不妨引入逆向机制,例如在用户连续使用五六十分钟后,主动推送其不感兴趣的内容,形成有效阻断,而非持续投喂诱人信息。
算法本质是指令的自动执行者,其价值导向取决于技术掌控者与产品设计者。
我们选择何种算法,意味着我们追求何种生活——是竭泽而渔地榨取用户价值,还是克制成全、助力多元共信的社会?这决定了网络空间将成为理解与包容的绿洲,还是偏见与割裂的荒漠。
来源:财经月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