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里,一位名叫陈亚杰的“好汉”正热情推销他的《全国第五届隶书展作品集》(精选作品)。这场景让人恍惚,难不成书法作品集的销售也开始走“直播带货”模式了?更妙的是,这位仁兄似乎完全没考虑过版权这回事,活脱脱把侵权演成了“书法界的罗宾汉”。
侵权者比维权者还高调,书法圈的江湖规矩是不是该改改了?
直播间里,一位名叫陈亚杰的“好汉”正热情推销他的《全国第五届隶书展作品集》(精选作品)。这场景让人恍惚,难不成书法作品集的销售也开始走“直播带货”模式了?更妙的是,这位仁兄似乎完全没考虑过版权这回事,活脱脱把侵权演成了“书法界的罗宾汉”。
而另一边,被侵权的中国书协却安静得像是在打坐参禅。这画面太美,让人不禁想问:这年头,维权的比侵权的还害羞了吗?
书法圈的“法外狂徒”们陈亚杰先生可真是个“实干家”。别人还在琢磨怎么合法获取授权,他已经把侵权作品集摆上货架了。更绝的是,直播间里还有粉丝夸他“有商业头脑”。
这让人想起那个经典段子:我偷电瓶车养你。只不过现在变成了“我侵权卖书支持书法艺术”。
但这还不是最精彩的。另一个名为“小临池馆”的机构更是把侵权玩出了新高度。他们给侵权作品集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全国第五届隶书展作品精析暨隶书数据精析方向指引》,售价99元,已售785册。
这操作堪称“侵权界的学霸”,不仅侵权,还要给侵权行为披上“学术研究”的外衣。
最讽刺的是,这些“法外狂徒”比正主还理直气壮,仿佛在说:“我侵权我光荣,我这是在为书法传播做贡献。”
中国书协:沉默是金?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侵权行为,中国书协的表现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稳如泰山。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个著名的哲学问题:如果在森林里一棵树倒下,但没人听见,它算不算发出声音?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权利被侵犯,但权利人不发声,这算不算侵权?
中国书协似乎深得“无为而治”的精髓。但问题是,在版权保护这个问题上,过度的“佛系”可能就是在纵容侵权。
更幽默的是,去年有网友只是轻飘飘批评了中国书协几句,书协立马在深夜发布了一条“杀气腾腾”的声明。而现在,面对实实在在的侵权行为,书协却选择了沉默。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对外强硬,对内温柔”?
侵权者的“神逻辑”这些侵权者的逻辑链条相当清奇:
第一,我觉得这些作品好;第二,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第三,顺便赚点钱;第四,所以我可以侵权。
按照这个逻辑,我是不是也可以因为喜欢某个品牌的衣服,就自己开厂仿造,然后美其名曰“让更多人穿上好看的衣服”?
更妙的是,侵权者还发明了一套“侵权有理”的理论体系:
我这是在帮助推广书法艺术。
中国书协自己也没管好版权。
大家都这么干,为什么只针对我。
这套说辞堪比“我抢银行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创意满分,逻辑零分。
书法作者的“悲惨世界”最惨的还是那些入展作者。他们为了准备参展作品,不知道熬了多少夜,废了多少纸,掉了多少头发。结果呢?他们的劳动成果被人像白菜一样摆在直播间叫卖,自己却一分钱版权费都没拿到。
这让人想起那个经典画面:一头牛辛苦犁地,旁边飞来一只鸟在吃虫,还对着牛喊“加油”。
这些作者在中国书协面前已经足够忍气吞声了,现在还要被第三方再“割一刀韭菜”。真是应了那句话:生活就像洋葱,每剥一层都要流眼泪。
更讽刺的是,准备一件国展投稿作品的成本可不低:笔墨纸砚要钱,展前培训费更是个无底洞。有人算过账,参加一次国展,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现在倒好,投入这么多,最后却成了别人免费的“内容供应商”。
维权之路:从律师函开始其实解决方案并不复杂:中国书协完全可以委托律师发一封律师函。这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战书”,先礼后兵,给对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现在的局面是,侵权者都已经打上门来了,权利方还在纠结要不要应战。
这出戏码看得人着急:中国书协,你的法律顾问是不是该起床工作了?
如果连发律师函的勇气都没有,那还不如直接挂个牌子:“本协会作品欢迎任意侵权,侵权者有奖”。
至少这样,大家还能夸一句“大气”。
书法创作需要笔墨纸砚,版权保护则需要法律和勇气。当侵权成为常态,当沉默变成习惯,书法这个千年艺术恐怕真的要在“盗版”中迷失方向了。
中国书协是时候拿出点“大哥”的样子了。毕竟,保护“小弟”的权益,才是“大哥”存在的意义。否则,下次侵权者可能就要在书协门口支个摊子,现场售卖“侵权作品集”了。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