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厚实的"家底"||杨芳莉、杨芳荣 、杨晓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0:38 1

摘要:翻开父亲沉睡多年的日记本,如同展开了厚重的岁月长卷,清秀的文字质朴而详尽地记载了许多往事,它们在我们的记忆里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更多的则刻骨铭心。

杨芳莉

翻开父亲沉睡多年的日记本,如同展开了厚重的岁月长卷,清秀的文字质朴而详尽地记载了许多往事,它们在我们的记忆里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更多的则刻骨铭心。

父亲日记的扉页全文摘录了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巜不气歌》。父亲一生的确很少生气,虽说我们家是典型的慈母严父,我们小时候也有几分"怕"父亲,但从我们记事开始,父亲连严厉的训斥都没有。他幽默风趣的性格,时不时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感觉不到我们和他之间有较深的代沟。特别是父亲退休以后和晚年时光,更是完全没了脾气。家中先后请了几位保姆、护工,父亲对他们从来都是尊重有加,和他们友好相处,待之如同家人,对他们的付出总是"谢谢"不离嘴,甚至对他们常行传统的拱手作揖礼。 父亲个子不高,与父亲个子相差无几的邻居曹叔叔给父亲起绰号叫"钻天杨",父亲也称曹叔叔为"晃天苇"或"曹大个",两人到一起就拿身材取乐。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父亲不管在家还是在外,总是和颜悦色,与人为善,其乐融融。

父亲难能可贵的完整记录了他如何一步步从私塾学堂走出,参加革命、入党、继而走上领导干部岗位的全程,可以说是勤奋努力、勇于探索、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的一生。

父亲酷爱京剧,经常学着京剧老生的"走场步",摸一摸下巴(模拟手理胡须),翘起脚尖,两脚交替抬起、悬空停顿、再直迈前行,嘴里还模仿京剧开场锣鼓,有时会"哇呀呀⋯"亮一嗓子,所以日记本里记录了不少京剧的经典歌词唱段。

父亲日记中,笔墨较多地记载了沭阳县马厂乡杨牌坊(后来称为"炳来村)亲戚的往来。老家亲戚分布在全国各省,但往来不断,虽往返匆匆,但凡来亲戚,父亲必定提前安排好食宿,隆重接待,拿出陈年好酒款待亲戚,他们交往密切且亲密无间,除却时常见面,还经常电话、书信往来,父亲均在日记中实时记下了往返时间、人员和来往细节,包括电话、书信的内容。父亲还以重墨书写下他的叔辈杨琛、杨炳均、杨炳国等人的生平事迹。看得出,从杨牌坊走出来的亲戚们均难忘那份乡情、亲情和离合悲欢的深情。

父亲日记中多次提到他的忘年交朋友曹文龙,我们亲切地称他为曹大哥。他是淮阴区棉花庄乡三朱大队的会计,是一名正派、老实、本分、憨厚的农民,父亲早年在支援农村建设时结识了他,并点名让他当了三朱大队"三大员"(大队长、大队书记、大队会计)之一的会计。曹大哥经常代表大队到城里来采购紧俏的化肥,父亲帮他沟通、联系相关方面,同时会将我们家节省下的煤票送给他,只要曹大哥来到城里就到我们家与我们同吃一锅饭。曹大哥永远是那种少言寡语十分矜持的模样,始终保持着会计职业那份特有的严谨作派。他从不为利益所诱惑,坚持为乡亲们办实事,受到大家的拥戴,他是老爸和老乡们都信得过的"铁算盘"。

父亲日记中记载最详细的当属儿孙们成长的件件"大"事包括家人们的点点"进步",儿孙辈取得什么成绩,孙辈何时考上大学,每门课程分数,悉数完整记录下来,这些看似流水的漫不经心的平凡日子的记载,却透出了沉甸甸的大爱,仿佛特别给我们刻下岁月走过的印痕。读父亲日记,我们感受到:父亲一直在陪伴我们,影响我们,一直在把握着我们的人生成长全程,绝不会让我们每个人偏离做人的轨道。

翻到父亲记录母亲生病直至去世的全部历程的文字记录,泪水顿时模糊了我们双眼,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在父亲日记里非常详尽的记载着,那些住院号,那些拍片的档案号,那些一串串跃动的数字,换回了我们 深深的记忆。

母亲身体不适后一直被医院误诊,是星惠姑姑和兆全姑父来到我们家提醒我们再作某方面详细检查方才确诊,当我们姊妹几人第一次受父亲所托,带着母亲的诊断书以及拍摄的片子专程到南京军区总院时,父亲专门提前给姑父和姑母去了电话并特别对我们作出书面交待:

一、路上一定注意安全,保管好所有资料

二、咨询专家主任时,要语气委婉,态度诚恳,列出问题,一人咨询,其余人倾听,不能打岔,认真记录下专家的意见

三、尽可能带回具体治疗方案和必须药物,悉数带回全部影像资料。

四,态度谦恭,面谢专家

我们和医生及众亲友的所有努力没能挽回母亲的生命,在母亲遗体告别仪式之前,父亲又特别关照我们:仪式上大家都要保持理性,一一感谢前来的亲友,我们遵从父亲的教诲,做好每一个环节,让母亲在安祥中升入天国。

母亲去世后,父亲记下了他的心路历程,情到深处,不忍卒读。

父亲日记本里还贴满了他做记者和副总编发表的数十篇文章,除去遗失的和《淮海报》停刋的时间,在他短短几年的记者生涯中,作品颇丰,有的一版刋出四篇文章,父亲的文章就占了三篇,有的甚至一满版都是父亲的长篇,看得出父亲在做新闻工作时一直是笔耕不辍、相当勤奋。

我们一直敬佩父亲的聪明才智,崇尚他的高尚人格。我们深知,父辈取得的成绩,那是他自己的努力和祖上的积德,我们为之自豪的同时,从来不忘遵从父母的教诲,时刻保持踏实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在我们大家庭中,受父母职业和品德的影响,多人从事着教育工作和新闻工作,大家都本本份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谦虚谨慎、与人为善,正如父亲时常借古典诗文告诫我们的那样: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会一直继续牢记父母的教诲,让我们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

感谢父亲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记录!

附:父亲杨行奎简介:

杨行奎(曾用名:杨星奎)1925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投身革命,先后参加沭阳地方武装斗争和教育工作,1944年6月入党。

在近5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任:沭阳教育训练班分队长,沭阳郑庄小学、沭阳范湾小学校长,沭阳支前后勤司令部宣传慰问科文书,沭阳周集区联防队队员,周集区委秘书,区青救会长,周集乡乡长,沭城区民政股长,新华社淮阴支社兼淮海报记者,淮阴地委通讯总组副总组长兼通联科副科长,淮海报社编辑部主任,淮海报社副社长,淮阴地委合作部秘书,淮阴地委农村工作部科长,地革会商业处业务组长,地革会生产指挥组秘书组组长,淮阴行署多种经营局副局长,淮阴市水产局局长,水产局巡视员等。

1986年12月30日离休。

2023年4月,98岁时去世。

作者简介

杨芳莉,出生地,江苏南通,祖籍江苏沭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退休于淮阴师范学院,爱好广泛。

往期作品荐读: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投稿邮箱: haqjprj@163.com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2. 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3. 投稿务必原创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