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孩子充值1.3万,游戏防沉迷系统,竟然只要4元就能绕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2:34 1

摘要:一名9岁男孩,在短短数日内,通过一款名为《主宰世界》的小游戏,悄无声息地充值超过4769元!

一名9岁男孩,在短短数日内,通过一款名为《主宰世界》的小游戏,悄无声息地充值超过4769元!

看似只是个别现象?错,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漏洞!

央视此前就曝光过:只需花4元钱,在一些非正规平台上,就能获得所谓的“防沉迷破解秘籍”,轻松绕过实名验证。

你没看错,只要4块钱,就能让小孩像成年人一样“肆无忌惮”地刷钱、刷时间。

更夸张的是,有孩子想“解除防沉迷”反而被骗了。邵阳警方通报,一个11岁的男孩被骗超12万元,只因为在网上搜索“怎么解除防沉迷”?这不是警钟,这是冲天的信号弹!

防沉迷系统,到底是“真管用”还是“表面功夫”?

要说中国的防沉迷政策,毫无疑问是全球最严厉的之一。

自2019年起,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明确规定:

8岁以下,不允许任何游戏充值;8至16岁,每次充值不得超50元;16至18岁,单次不超过100元,月累计不超过400元。

如《王者荣耀》等大厂游戏还更加严苛,12岁以下用户全部禁充,疑似老人夜间登录游戏会进行人脸识别。

你以为这样就能“高枕无忧”?不!关键问题在于——这些防沉迷措施,只控制了“游戏体面”,没有深入“渠道地带”。

根据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的研究院测评,许多主流热门游戏的防沉迷落实,看起来“分数不低”,但只要通过手机厂商的“渠道服”下载,几乎一切规则都可以绕过!

比如:未成年人用成年账户登录,轻松通过;实名系统形同虚设,部分平台甚至反向引导孩子用“假身份”完成注册。

有家长反映:孩子用华为手机下载的游戏里充值,退款无门,被厂商、渠道、支付平台来回“踢皮球”。

一句话总结:防沉迷制度在“渠道服”面前,彻底崩塌。

手机厂商的“渠道服”,为何成了防沉迷的黑洞?

“渠道服”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游戏公司与手机厂商合作,由手机厂商自行运营的游戏服务器。

为什么要存在“渠道服”?答案是——钱!

游戏公司想靠手机应用市场推广,手机厂商想分用户充值的钱,最终达成了“你来我平台上线,我来拿你流水分成”的模式。

据测评报告显示:《蛋仔派对》《太空沙》《消消乐》等热门游戏,渠道服用户占比高达70%~80%。也就是说,大多数小孩玩的游戏,都不是在官方服,而是在厂商服!

问题就在于:渠道服的风控、实名认证、人脸识别验证、充值限额……几乎全线“缺位”。

以《江南百景图》为例:

家长想退费,渠道客服答复:“正常到账订单无法退款”;联络官方客服,对方让拨打监护专线;接通以后,要求联系支付公司……最后,家长维权无果!

这不是维权,是踢皮球!谁在放任这一切发生?

孩子充几万元,家长“打不赢”的维权之路,真相令人愤怒!

不是家长不管,也不是监管不严。而是——监管到了门口,却进不了渠道服的大门!

一个简单的道理:谁控制支付入口,谁就该负责风控。

但现实是:游戏官方说“我们没有管理权限”手机厂商说“请联系平台官方”;支付通道说“不违反协议,无法干涉”;

于是,9岁孩子几天就能刷爆万元,但退款之路却永无尽头。

这类事件并不是单一个案,据数据报道:590多名未成年人,在短时间内充值近490万元;个别诈骗团伙,利用“解除防沉迷”的诱饵,从小学生手里骗走高达17万!

震惊?可怕?还是无力?

这些孩子,有的甚至不懂钱是什么。几十块、几百块,一步步“试探充值”,直到走上欠账高峰。父母往往发现时已为时过晚。

防沉迷不能只靠“游戏公司”,谁才是那道该守住的“关”?

要扭转现在这种只限表层、不看渠道的防沉迷体系,我们必须从“全链路”出发,完善每一个环节:

1. 渠道服,应接入统一监管系统!

国家应明确要求:所有渠道服账号必须同步接入国家实名系统、限玩系统与“防沉迷健康系统”。

不能再靠厂商“自行认定”是否落实实名与人脸系统。技术早已可以做到跨平台识别和风控联通,没有落地,只是因为没人盯、没人逼。

2. 应设立“家长安全验证关口”!

任何异常充值行为,如:单日多笔充值;未成年人使用老年账户刷脸;深夜长时间在线等,都应启用人脸识别+短信+语音警告三重验证机制!

别让小孩借姥爷手机就能过审核,刷一万只播报“正在充值”,而不是“请确认是否家长本人操作”。

3. 支付平台和手机厂商,要“共责共担”!

安卓手机厂商、支付通道、游戏平台共享一套收益分成规则——那么就必须共享关于风控的责任!

谁收了钱,谁就必须提供“退还流程”、维权渠道与行为监测。不能再让家长和孩子满世界找“客服机器人”!

结语:

“熊孩子背后,是系统性失守”

在今天的数字社会里,孩子们接触智能设备比我们当年的接触电视机还早。监管的“防线”必须比他们还早站上去。

我们不反对游戏,不该妖魔化“兴趣”。但我们必须反对这个产业链上,默许风险流动、故意规避责任的整体化失守行为。

防沉迷不是大人对孩子的限制,而是整个社会联手对“风险的克制”。

如果连9岁的孩子都能轻松绕过这套系统,那防沉迷,就真的只剩下一个笑话!

如果你也对网络监管、支付安全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身边,是否也有人遇到过“防沉迷失守”带来的困扰?

探寻热点背后的真相,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继续深扒!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经月月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