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媒体记录下的细节很扎眼:初一女生杨晨曦(化名),喜欢二次元,学着做短视频想赚些零花钱。作品久不上热门,她在群里问如何提升流量。有人立刻给出捷径说可以做举牌,既能涨粉也能赚钱,还附上几段样片。
五块钱可以买到一张成年人羞耻心都扛不住的图片,三十块钱能买到特写,不到一百块就有人按你的要求定制。
更刺目的是,出卖与消费的人里,很多竟还是未成年人。谁在推着孩子往泥里走?一条从举牌起步、一路下坠的灰色链条,正在把无数中学生拉进深渊。
举牌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互动:机场接机时举着写有偶像名字的牌子,短视频里主播拿着写满祝福的话对镜微笑,这一类形式干净、直白,也便于表达。
可问题从不在形式,而在利用形式的人。
当流量的诱饵与快钱被塞进举牌时,它就不再只是随手一举,而是有人专门把它做成了引子,引向未成年人的欲望市场。
一位媒体记录下的细节很扎眼:初一女生杨晨曦(化名),喜欢二次元,学着做短视频想赚些零花钱。作品久不上热门,她在群里问如何提升流量。有人立刻给出捷径说可以做举牌,既能涨粉也能赚钱,还附上几段样片。
最便宜的是批量套图视频,三到十元一份,打包卖;往上是胸举私举,价位从四十到三百不等;再往上就到了定制,按对方的要求穿某件衣服、做某些动作,在腿上或其他敏感处写上对方名字,拍上几分钟,一单就能赚几百。话术伴随来钱快的诱惑一路铺开,少年的心思哪里抵挡得住。
杨晨曦心动后问客户去哪找?对方立刻给出熟练的回复:先在公开平台发求举的图或短视频;表情、动作做些暗示,伸舌、舔唇、扭胯之类,不懂的人看着只是尴尬,懂的人一眼就能对上暗号;等资方主动私信,再把人拉进群。
单子都在群里流转,群主像派活一样,把需求往下丢。过了新手期,还有合作模式——与代理对接。代理负责招人和接单,一条视频某个买家出两百,代理先扣一百;
还有总代理继续抽成,层层扒皮,最后落在未成年手里的也许只剩几十。链条就这么搭好:未成年出镜,代理撮合,买家付款,群里分账。
评论区是最便宜的广告位,“什么都接”“求溺爱”“给钱就拍”这类话再配上一页服务表,标签越俗,勾人的速度越快。平台算法只看留存与点击,十几岁的男生刷到漂亮女孩,会多停几秒,点个赞、收个藏都很自然。
当相似的内容不断被推送,诱导也随之升级,中间商就夹在流量缝里等信号,抓住一次,就能持续兜售。
性教育缺位的地方,贩卖就趁虚而入,未成年买、未成年卖,双向滑落。
这条链子的毒性不只在廉价色情,更在组织方式。群里常见多层代理,越是向上传,抽成越多。收益与拉人头挂钩,谁招来的人多,谁分得就多。它抄的是传销的路数,却披着粉丝经济的外衣。
一名00后女孩说,给她派活的群主是个10后男生,平日不上学,就靠拉人、接单、分销,把代理做成了主业。诱拐未成年、组织拍摄、传播牟利,每一环都踩在法律的红线上。
最可怕的是会在圈子里持续扩散:女生赚到钱,会告诉闺蜜;闺蜜再拉同学、表妹;男生之间则互相分享链接。网络把口耳相传的速度拉到极致,几天之内,一个城市里不同学校的孩子就能被同一个群覆盖。未成年网民接近两亿,普及率超过九成,意味着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图像。
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本应是保护,但现实里却被绕开。很多平台默认不强制开启,验证也停留在输入身份证号这种纸糊门槛上。严格些的平台,也挡不住换关键词和换马甲的钻空子。举报下架一波,改个词再上,流量继续给。
只要日更,就会有推荐;只要有人点,链条就能活着。平台需要增长,监管难以精细化落地,空子就这么年年在。
这件事若发生在二十年前,影响力可能被地域限制住。现在不一样,任何内容都能在短时间内穿透城市、乡村与校园。当举牌的含义被偷偷换了魂,孩子们从参与互动变成出卖自己。很多孩子直到事情被曝光,才恍然意识到那是违法,不是副业。
最刺痛人的并非未成年人赚钱,而是整个生态在默许。代理用拉人头来算成绩,群主把群成员当库存,买家用越小越贵的畸形心理刺激市场,平台用“只要不太露就放过”的擦边来换播放。
多方配合之下,灰产几乎没有成本。有人把它称作互联网版鸡尾酒:几分欲望、几分赚钱心态、几分监管漏洞,兑在一起,后劲巨大。
一条灰色通道如果不被堵死,后面会更不可控。色情牵着代孕,代孕通向拐卖,拐卖连着器官,黑市之间从不互斥。
谁都不愿承认这条滑坡存在,但太多国家的经验已经摆在眼前,只要第一道门没关好,后面就有无数扇门等着被推开。
有家长抱怨平台,也有人把火气都对准学校。孩子掉坑都是信息见多、判断偏移、诱导加码、回报刺激、最后越陷越深。没能在第一次私信上挡住,也没能在第一次收款上刹车,更没能在第一次被转卖时意识到自己成了货物。
平台不是不能做,关键在愿不愿意做。关键词黑名单不难维护,图像指纹比对有现成技术,异常交易链条可被风控拦截,涉未成年人内容本可一票否决。
问题在于,当日活与增长被摆上天平,这些做法会损失一部分活跃用户,监管不是不在,举报之后有动作,可风头过后又回归日常。
那孩子们为何会走到出卖自己的门口?除了快钱,还有渴望被看见。一个流量稀薄的账号,一条条播放量个位数的作品,换来的是漫长的挫败感。
有人在这时伸手递上方法,告诉你只要这样做就有人来看你,还能挣钱。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很容易被绑架,再加上万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失,红线就会被跨过。
未成年人模式的失效、平台审核的缺位、代理层层抽成的传销化、算法对暗示性动作的偏爱、举报被关键词规避的猫鼠游戏,这些碎片拼起来,都是举牌产业链的生存土壤。
把它揭开,是为了看清它是如何一步步成立的。只有看清,才能逐步拆解。
至于能否堵住,答案很难回答。平台要把技术与考核对齐,监管要把专项行动常态化,学校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家长要多关注孩子,有苗头就及时掐断。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你不必用肉身去换一个被看见的机会,更不用靠迎合陌生人的指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扫黄是老话题,可当举牌被人拿去污染,未成年人被人当作货物标价,这就不再是话题,而是必须被切断的生意。
把话说得足够直,把行动做得足够快,才能让那些孩子把牌子举在光亮里。
来源:厉羽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