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一股浓浓的“东北风味”正悄然席卷全国——没错,就是东北烧烤!从街边小摊走进高端商场,从地方特色成长为百亿赛道,它早已不是那个只靠“烟火气”闯江湖的 regional player。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一股浓浓的“东北风味”正悄然席卷全国——没错,就是东北烧烤!从街边小摊走进高端商场,从地方特色成长为百亿赛道,它早已不是那个只靠“烟火气”闯江湖的 regional player。
有人可能好奇:东北烧烤,到底凭什么能火遍大江南北?是那股子“万物皆可烤”的豪爽劲儿?还是西塔老太太、九田家这些品牌一套套的差异化打法?又或者是背后那条越来越成熟的供应链在默默支撑?
其实,东北烧烤的崛起,更像是一部中国餐饮品牌的进化样本:它既有对“本味”的死磕坚守,又有对模式的大胆创新;既讲透了“好吃”的基本功,又玩转了“场景+社交”的新逻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拆解这部《东北烧烤出省记》——从品类的基因密码、品牌的突围策略,到供应链的底层支撑,看看这片黑土地上的烧烤之火,是怎样燎原全国的。"
01■
啥是东北烧烤?
东北烧烤绝对是中国烧烤版图里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品类。它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为核心,融合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再加上黑、吉、辽三省的物产特色跟生活习惯,慢慢形成了这种豪爽、接地气、“万物皆可烤”的烧烤方式。
它的历史其实挺悠久的,可以追溯到古代满族、朝鲜族这些少数民族的饮食传统。
像满族,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早期以游牧狩猎为生,烤制猎物就是他们最主要的饮食加工方式。
朝鲜族也特别擅长烧烤,他们带来的肉类腌制方法和独特的烤制技艺,大大丰富了东北烧烤的风味层次。
尤其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东北烧烤现在已经成了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特色非常鲜明。
1、首先在食材选取上,讲究的就是新鲜、优质、有地域特色。
肉类主要依托东北黑土地的牧场资源,以散养的牛羊肉为核心,常选前腿肉、肋扇肉这些部位。
海鲜则得益于辽宁、吉林的沿海优势,很多都是直接捕捞上来就烤,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蔬菜类呢,主打土豆、玉米、茄子和豆角这些本地常见的。
2、烤制方式上,核心是炭火烤,尤其是烤串,可以说是东北烧烤的灵魂。
通常把食材切成大块或薄片,用铁签穿起来,放在炭火上烤。当然部分地区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大庆的“坑烤”,还有哈尔滨的红肠烤制。
3、风味上,整体风格简单直接,突出食材本味。
孜然、辣椒面、盐是调味的三件套,算是东北烧烤的标配。特别有意思的是,吃烤串必须配蒜,很多食客会主动要求“加一瓣蒜”,民间甚至有“吃串不加蒜,香味少一半”的说法。
在这个共同的风味基础和烤制方法下,东北烧烤在不同地区也因为饮食文化的细微差别,形成了几个主要流派,比如黑龙江烧烤、吉林烧烤和辽宁烧烤。
黑龙江烧烤风格最豪爽,食材也丰富。像齐齐哈尔烧烤就用大块羊肉拌料烤;大庆的坑烤会用坑灶熏烤食材,带有一股独特的烟熏香;还有鹤岗小串,特点是肉片小、入味快。
吉林烧烤受朝鲜族影响特别深,以延边烧烤为代表,常用特制的铁锅盖来烤,保留了朝鲜族用酱料腌制肉类的传统。另外还有像烤玉米、烤明太鱼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珲春朝鲜族烧烤,以及烤肉分量足、价格实惠的集安地摊烧烤。
辽宁烧烤则主打“海陆双鲜”。既有“万物皆可烤”的锦州烧烤;也有以烤皮皮虾、烤生蚝为主的大连海鲜烧烤;还有用盘烤方式,搭配麻酱、白醋、香菜做佐料,融合了韩式风味的沈阳烤盘烧烤。
当然,若将东北烧烤,更加简单按照食材和文化进行归纳,大致可分为草原派、韩式派、海味派和东北全域派:
草原派(齐齐哈尔烤肉):主打牛肉,选用散养黄牛或羔羊,以“拌料腌制+炭火烤制”为特色,肉质外焦里嫩,配孜然、洋葱等调料,风味粗犷豪迈。
韩式派(延吉/吉林烧烤):受朝鲜族影响深,善用辣酱、蒜蓉酱等调味,注重“酱香融合”,代表有烤五花肉、冷面等,口感酸甜辣兼备。
海味派(大连/丹东烧烤):依托沿海资源,以海鲜为主,如烤生蚝、扇贝、大虾,讲究“新鲜现烤”,突出原汁原味,是东北烧烤中的“鲜味担当”。
东北全域派:涵盖烤羊肉串、牛肉串、板筋、脆骨等经典品类,烤蔬菜如茄子、玉米也广受欢迎,堪称东北烧烤的“大众符号”。
02■
东北烧烤出省记
东北烧烤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个是早期探索阶段(2010年之前),也算是地域扎根期。
那时候东北烧烤整体还是本地化、传统化、家族化经营,还没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规模化的品牌连锁,但为后来的全国扩张打下了关键的基因基础。
要说东北烧烤真正走进家庭生活,得回到1980年前后。当时为了解决冬天户外摆摊寒冷、不卫生的问题,有些摊主开始借鉴韩式烤盘的做法,用镂空的铁质烤盘代替传统烤串,既保留了烟火气,又提升了用餐体验。
像齐齐哈尔烤肉就是从路边摊逐渐转向室内店,慢慢融入家庭。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不少市民会把烤炉搬到楼下,一家人围坐一起动手烤牛羊肉,搭配紫苏叶吃——这也成了齐齐哈尔人特有的家庭记忆。
除了齐齐哈尔,当时东北各地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烤肉流派,但大多还是家族作坊模式,虽然各有特色,却还没形成品牌规模,主要服务本地人,多数是夫妻店或家庭店。
受限于缺乏标准化运营和统一品牌形象,店铺规模小,只在东北本地有一定知名度,还没走向全国。不过,固定的流派和鲜明特色已经形成,为后续扩张奠定了基础。
2、第二个阶段是初步扩张期(2010–2015年)。
这时候一些有前瞻意识的东北商家开始把店开到东北以外,比如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企业开始突破家族模式,尝试标准化和品牌化运营。
像“燎大伟烤肉”从沈阳小县起步,靠着祖传秘方和新鲜食材,在2021年到2023年间三次升级门店、提升体验,2022年拿到投资后开放加盟,验证了品牌化的可行性。这类探索为后续规模化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东北烧烤也开始向临近省份和华北等地区渗透,逐步建立区域影响力。
如上海的“杨记齐齐哈尔烤肉”通过线上团购、口碑传播,从一家夫妻店发展至53家门店,成为上海烤肉市场的热门品牌;
燎大伟烤肉从沈阳小县城走向全国,山东店的高营业额证明了东北烤肉在南方市场的接受度;
齐齐哈尔烤肉通过“直营+加盟”模式,门店已覆盖哈尔滨、沈阳、青岛、武汉等城市,其中青岛、武汉等城市的门店借助冷链物流实现了48小时新鲜原料配送。
为应对传统烧烤食材新鲜度难控、损耗率高等问题,部分企业开始建设中央厨房和冷链运输系统,为后续大规模扩张做准备。
这一阶段的扩张仍属试水型,门店数量和覆盖范围有限,但积累了经验、摸索出了方法。
3、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增长期(2016–2020年)。
这一阶段特点非常明显:东北烧烤在全国加速铺开,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成为中国烧烤市场的重要分支。
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齐齐哈尔烤肉门店已达1.2万家,仅上半年总营收就超百亿,同比增长60%。
这一阶段有四大特点:
一是品牌化加速,以“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九田家”“刘探长”为代表的品牌,通过标准化运营和差异化定位,把东北烧烤从地方小吃升级为全国性品牌。
二是连锁模式成型,各品牌逐步确立直营、加盟或混合经营模式,为大范围扩张打下基础。
三是在全国主要城市站稳脚跟,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建立起根据地。
四是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企业开始加大对供应链的投入,如建立区域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网络,提升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
4、第四阶段是全面扩张与升级期(2021–2025年)。
此时东北烧烤进入成熟期,品牌集中化、连锁化、数字化、国际化成为主趋势。
具体表现为:品牌格局基本形成,以“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九田家”“刘探长”“北木南烤肉”等为代表,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全国齐齐哈尔烤肉门店已达2.4万家,占全国烤肉门店10%,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亿元。
商业模式也从单一烤肉店向“烤肉+酒馆”“烤肉+火锅”等复合业态转型,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
03■
盘点东北烧烤品牌“尖子生”
1、要说东北烧烤里的"尖子生",西塔老太太泥炉烧烤绝对排得上号。
它家以传统泥炉工艺加东北特色风味起家,从沈阳街头一个小摊做起。
创始人李艳华是朝鲜族,下岗后靠着家传的朝鲜泥炉烤肉手艺,在沈阳西塔街头支起小摊,用围炉自烤加免费辣白菜、米酒的模式吸引来第一批熟客。
经过20年发展,从单店做成连锁品牌,到2024年门店突破600家,覆盖24个省份,光江苏、浙江、上海这些长三角地区就开了150多家。
2、第二个是九田家烤肉,主打韩式炭火加果木熏烤双工艺,融合了东北烧烤的豪爽和韩式风味。
它是伯乐千里集团旗下品牌,创立于2015年,专注黑牛果木烤肉,以"家文化"为核心理念,坚持产品主义,结合传统东北烤肉工艺。目前在全国近200座城市布局了约1000家门店。
3、第三个是刘探长烤肉。
特色是大块牛肉配秘制工艺,调料和腌料全国统一配送,走高品质、亲民价路线,主攻下沉市场,采用明档点餐加半自助模式,在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多省已开设530多家门店。
除了这几家,市场上还有破店肥哈东北烧烤、冰城串吧、北丐先生烧烤等品牌,也都走出东北、迈向全国,形成连锁规模。
比如破店肥哈东北烧烤,以"东北老味道"为核心,强调食材新鲜和传统技艺,坚持烤串当日现切牛肉,门店装修融入东北民俗元素。
从沈阳起步,先后在东北三省开店,之后又向北京、上海等地拓展,门店总数突破500家,成为特色鲜明、群众基础扎实的东北烧烤代表之一。
羊老大烧烤成立于1991年,以"羊肉现串才好吃"为口号,坚持选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散养羊,每日新鲜采购、手工现串,并搭配自主研发的自动旋转烤炉。
目前在华北、华东地区门店超过200家,是东北烤肉中食材品质过硬、坚持传统工艺的标准型品牌。
冰城串吧2002年成立,源自黑龙江齐齐哈尔,主打平价烤串、地道东北味,采用干料干撒孜然加蘸面双吃法,成为东北烧烤中性价比和亲民路线的代表,在东北、华东、东南地区覆盖超过300家门店。
北丐先生烧烤则以新鲜食材加创新口味为特色,选用当日鲜牛肉、拒绝冷冻肉,烤串采用先腌后烤工艺,融合东北大豆酱、孜然、辣椒等香料,迎合年轻人尝鲜需求,成为东北烧烤中年轻化、创新化的代表品牌,已在一线至三线城市开出约400家门店。
而尚品宫纸上烤肉则以"国潮自助纸上烤肉"为特色,采用纸上烧烤工艺,在1-3线城市快速拓店,成为东北烧烤中自助模式和国潮风格的代表品牌。
05■
东北烤肉品牌的相同和不同
东北烧烤品牌在坚守本味、工艺传承、供应链保障等共性基础上,通过选址分层、模式创新、场景体验等差异化策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
这种"共性筑基、个性突围"的发展模式,正是东北烧烤能够在全国市场持续扩张的关键所在。
1、先说东北烧烤品牌的普遍共性,是其坚守本味的底层逻辑。
首先在风味上,这些品牌对“本味”的坚守非常一致,核心就是选用本地优质食材,最大限度保留天然风味。
比如齐齐哈尔烤肉就以当地散养黄牛为主料,专选上脑、腌肉、肋条这些脂肪分布均匀的部位,肉质紧实有弹性。
处理上会通过排酸去掉血水和腥味,更好地保持肉质的鲜嫩多汁。就算有些品牌会用酱料,也以简单配料为主,绝不会过度调味掩盖食材本来的香气。
工艺方面,大多传承自家庭传统场景,特别注重炭火与手工的结合。比如西塔老太太一直保留人工切肉的传统,讲究逆着肉的纹理下刀,还要去掉筋膜,保证口感不柴。
泥炉烤肉店则用泥巴和铁组合制作烤炉,内壁糊上泥巴既能有效隔热,又能把铁炉的热量转化成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
丰茂烤串以“羊肉现串才好吃”为口号,坚持选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散养羊,每日新鲜采购、手工串制。
老胖串店以“新鲜食材+无烟烤制”为核心,聚焦“健康烧烤”强调“健康、美味。
破店以“东北老味道”为核心,强调“新鲜食材+传统技法”。烤串坚持现切现烤,选用当日鲜牛羊肉,拒绝冷冻肉。
不过为了适应规模化,这些品牌也想办法把手艺转化成标准工艺。
像西塔老太太就把家庭记忆量化成126条标准——牛肉必须逆纹切3毫米厚,筋膜必须手工剔除,连调料加多少雪碧、白糖,甚至腌制时间和搅拌次数都有明确规范。
还有齐齐哈尔老牌烤肉店,每天屠宰新鲜牛肉后自行加工分类,坚持用手工抓拌、按摩的方式让调料渗入肉片,保持鲜而不腻的传统风格。
丰茂烤串自主研发自动旋转烤炉,顾客可根据口味调节火候,同时建立中央厨房,将腌料、酱料等核心配料标准化生产,配送至门店,减少门店操作难度。
2、供应链上,东北烧烤品牌特别重视食材新鲜和供应稳定。
比如很多齐齐哈尔烤肉店要求牛肉当天现切现送,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确保到店肉品依然新鲜。
部分品牌还自建供应链,像冰城串吧的利司克供应链、北木南的鲜肉供应链,都实现从牧场到门店全程冷链,防止肉质变质。
就算扩张再快,比如西塔老太太全国几百家店,依然坚持现切现烤,绝不因为规模大了就牺牲品质。
3、最后在价格方面,东北烧烤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哪怕是连锁品牌,也坚持品质优先、价格亲民,人均普遍在80到100元之间。
比如小炉匠北京门店人均88元,西塔老太太人均90元左右。这种实实在在的定位,让东北烧烤在大众消费市场特别有竞争力。
06■
差异化突围:
各显神通的创新路径
尽管基因相似,各品牌在具体打法上却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1、一方面,在选址方面,东北烧烤品牌正集体从早期的“家庭作坊式”街边店,转向购物中心、核心商圈等高流量场景。
过去街边店主要依靠“烟火气”和“邻里信任”吸引熟客,但这种模式很难支撑品牌规模化扩张。
随着品牌化进程加快,头部品牌纷纷瞄准高端商场和核心商圈,借助优质区位的品牌形象加持,打破“路边摊”的刻板认知。
例如,尚品宫纸上烤肉以“便捷与性价比”为选址原则,进驻上海环球港、杭州银泰城等大型购物中心或成熟社区,贴近年轻人和家庭客群。
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则走“传统与高端结合”路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选择SKP、环球港等高端商场,把“传统泥炉”打造成具有符号意义的高端用餐体验。
而像小炉匠/乐趣小炉子这类品牌,更聚焦“年轻社交”,选址在武汉光谷广场、成都春熙路等潮流商圈,通过“烧烤+酒+驻唱”的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社交氛围。
这种选址转型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高流量场景提升品牌曝光,借助高端商场的环境质感打破地域偏见,再结合差异化的场景设计满足不同客群需求,最终实现从“本地生意”到“全国品牌”的跨越。
2、另一方面,模式输出进化,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赋能”。
东北烧烤在向省外扩张的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场“三级跳”——从输出品类,到输出品牌,再到输出模式。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划分为1.0时代和2.0时代。
1.0时代的核心是“卖烧烤本身”,品牌主要通过直营+加盟的方式,把东北烧烤这个品类推向全国,让大家先认识、接受东北味。
而进入2.0时代,竞争焦点转向了模式创新。
比如刘牌牌和乐趣小炉子开创了“烧烤超市”模式,融合零售与餐饮,提供自选食材+自助烤肉的服务;
北木南则专注高校市场,用高性价比和宿舍主题包间的场景化设计,精准切入平价细分赛道;
西塔老太太主攻高端泥炉赛道,以传统泥炉加鲜切肉品,树立起东北烧烤的高端形象,挑战日韩烤肉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
破店肥哈则主打“烧烤+酒馆”模式,通过强化氛围营造,来淡化口味的南北差异,提升普适性。
可以说,东北烧烤已经完成了从输出品类、输出品牌,到输出模式的关键跃升,正在通过持续的模式创新实现品类突围,为后续的全国化深耕打开新局面。
然后,东北烧烤品牌的体验升级,正从单一的烤串售卖转向"多元场景融合"。
比如破店肥哈,就以"东北烧烤+娱乐场景"为核心,打破了传统烧烤店只能吃饭的局限:
产品方面,选用像"破店大肉筋"这样的高品质食材——一头牛身上只取6-8斤符合标准的眼肉上盖,同时保留老式麻辣烫、QQ鸡架这些东北经典菜,突出地道东北风味;
场景上,店里设置驻唱舞台,请来歌手现场演唱,让顾客在吃喝之外还能享受娱乐体验,大大增强了消费黏性。
而西塔老太太则围绕"朝鲜族泥炉烤肉+奶奶家的味道"做文章,通过"故事赋能+场景反差+精准营销"构建品牌护城河:
卖点上,主打创始人作为"下岗女工逆袭"的故事,强化烟火气和人情味,让"老太太"三个字成了鲜明的记忆符号;
场景上,虽然用的是泥炉炭火、朝鲜族麻酱这些传统元素,却打破了东北烤肉粗犷的刻板印象,营造出更细腻的用餐氛围;
营销方面,靠"雪山番茄"(28元/盘)、"免费无限续土豆泥"这类反常识产品制造话题,再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引爆流量,成功出圈。
至于北木南,专注做"平价烤肉+高校周边",以人均50–80元的高性价比锁定年轻学生群体,同时通过"餐+酒"的模式缓解南方消费者觉得烤肉油腻的顾虑,精准切细分市场。
除了上述场景差异外,市场还有场景差异和服务差异。
场景差异化:如燃乐・齐齐哈尔烤肉厂打造 "绿调工业废墟风" 和 "赛博朋克轰趴馆" 两种风格,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和拍照分享欲望。
服务差异化:如宣吉烤肉配备专业的 "烤肉师傅",他们会根据顾客的喜好推荐最适合的烤制方式,有时还会即兴表演 "花式烤肉",为用餐增添趣味。
3、最后,供应链赋能,从“本地供应”到“全国协同”。
传统东北烧烤的食材供应多为“本地采购”,异地扩张时面临“食材新鲜度差、成本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痛点,品牌通过专业冷链服务商(如华鼎冷链科技)实现“全国协同”。
如刘炭长烤肉借助华鼎冷链的“全国22个仓储中心(含东北区域哈尔滨、沈阳中心仓)”及“2890条干支线网络”,将新鲜食材(如牛肉、羊肉)快速配送至全国510家门店,保障食材新鲜度(如牛肉从屠宰到门店不超过24小时)与配送时效(如当天订单当天送达);
小结:
回过头来看,东北烧烤能从一个地方特色成长为全国性品类,绝不仅仅是靠‘大金链子小烧烤’的江湖气——背后是一套扎实的商业逻辑在支撑。
它告诉我们:守住本味,才能立得住;玩转模式,才能走得远;打通供应链,才能铺得开。
从西塔老太太的泥炉到破店肥哈的‘烧烤+酒馆’,从九田家的千店规模到刘探长的下沉策略,每个成功品牌都在证明:餐饮没有万能公式,但‘产品为根、体验为翼、供应链为脉’的三角框架,永远不过时。
东北烧烤这场精彩的‘出东北记’,其实也给所有餐饮人上了一课:地域菜系要想走向全国,既要保持风味的‘魂’,也要找到规模的‘道’。
2025年的餐饮战场,注定是属于那些既能扎根传统、又能拥抱变化的品牌。而东北烧烤,已经用炭火点燃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
来源: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