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涪江日夜流,寂寂几回秋。”如今的蓬溪,静卧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涪江之东,像一位阅尽沧桑的隐士,于时代浪潮中显露出几分寂静。这份寂静背后,是一段深刻的地理与人口变迁:1997年冬,区划调整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涪江以西的蓬莱、大英等富庶乡镇划归新立的大英县。自此,
“涪江日夜流,寂寂几回秋。”如今的蓬溪,静卧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涪江之东,像一位阅尽沧桑的隐士,于时代浪潮中显露出几分寂静。这份寂静背后,是一段深刻的地理与人口变迁:1997年冬,区划调整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涪江以西的蓬莱、大英等富庶乡镇划归新立的大英县。自此,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脉大县,版图骤然缩减,加之经济发展滞缓,65万户籍人口中,竟有近三分之一选择远赴他乡,只留下约40.8万的常住人口,守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
人口的流失,常被简单解读为衰落的象征。然而,若我们穿透经济数据的薄纱,深入蓬溪的肌理,便会发现一种更为复杂、也更为坚韧的图景。这里的价值,或许从不曾以大小或喧嚣来衡量,而是深藏于两股交织的文化血脉之中——一抹是开创时代的灼灼“赤红”,一缕是绵延千年的沉静“墨香”。
蓬溪的“红”,是刻在基因里的先锋色彩。1929年那个夏日,当革命的星火尚在华夏大地隐约闪烁时,蓬溪大石镇的牛角沟便爆发出了一声川渝大地上的惊雷。旷继勋将军在此率领官兵武装起义,宣告“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成立,并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这一历史事件,绝非偶然一现的火花。它如同地火运行,是这片土地上追求光明、敢于破旧立新精神的集中迸发。尽管苏维埃政权在严酷斗争中历经挫折,但它所播撒的理想之火与牺牲精神,却为蓬溪注入了敢为人先的风骨。这抹“红”,是其历史身份中最浓墨重彩的印章,让这座小城在中国革命史上,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坐标。
与那炽热的红色交相辉映的,是蓬溪千年不绝的淡然“墨香”。这里是被誉为“中国书法之乡”的文化厚土,文风氤氲,翰墨薪传。书法于此,早已超越艺术范畴,沉淀为一种日常的修养与地域的性格。这种深植于民间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蓬溪人一种内在的沉静与定力。即便面对区划调整的失落与人口外流的现实,这片土地依然保有着一份文化上的从容与自信。
那笔走龙蛇间的气韵风骨,与昔日革命者挥斥方遒的豪情,在精神深处一脉相承——皆是对信念的坚守与对内在价值的笃定。
纵观蓬溪的沉浮,涪江为证,它或许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县,但历经沧桑,它守护的革命初心与文化根脉,却使其成为一座精神上的“重镇”。人口的流动,是时代经济的投影,却带不走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红与墨之魂。
来源:豆瓣柠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