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北宋宰相之乡 // 南州木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23:27 1

摘要:福建是个神奇的地方,远离中原,连官话都讲不清楚的地方(语颇獠,至今仍是),在经历五代十国之乱后的北宋,竟然相星辈出,集中于建州和泉州,出名权倾朝野的“奸相”就有三个:蔡京、吕惠卿、章惇。

福建:北宋宰相之乡

南州木棉

福建是个神奇的地方,远离中原,连官话都讲不清楚的地方(语颇獠,至今仍是),在经历五代十国之乱后的北宋,竟然相星辈出,集中于建州和泉州,出名权倾朝野的“奸相”就有三个:蔡京、吕惠卿、章惇。

据统计宋朝时期,福建是一个产宰相大省,位居各路第三。共有17名宰相活跃在权力核心,其中北宋有14位,仅次于河南17位。

而相邻位于第一的浙江出25位宰相,只有4位宰相产生于北宋;其余21位全部来自于南宋。

一个唐代才常袞办学,贞元年间才出第一个进士欧阳詹的省份,在北宋井喷式出人才,实属罕见。

而自称讲着一口纯正“河洛话”的漳州,不知道何故,至今没出过一个宰相。

闽语和中原话差别有多大呢?《青箱杂记》云“刘昌言,泉州人。先仕陈洪进为幕客, 归朝,愿补校官。举进士,三上始中第, 后判审官院,未百日,为枢密副使。时有言其太骤(太快)者,太宗不听。言者不已,乃谓: “昌言,闽人,语颇獠,恐奏对间陛下难会。”太宗怒日:“我自会得。 ”后言:“昌言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字不得。”

尽管闽方言难懂,仍受北宋朝廷重用,是否和陈洪进归宋有关?从《宋史》看,陈洪进是主动归宋,得己善终,荫及闽人,刘昌言似是一例。

北宋上接唐五代,“语颇獠”,不奇怪。唐朝诗人刘禹锡(772年-842年),河南道洛阳人。其《刘宾客文集》云:“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家浮筏者,与华语不通。”这刘昌言可能就是会讲“颇獠”华言的城里人吧,北宋那些封侯拜相的闽人大概都一样吧,有在城里读过书。

尽管方言差距之大,并不妨碍闽人拜相。

一、蔡京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长,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中国北宋末年权相。

蔡京在国家治理方面,将社会救济规模化、制度化,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属得民心之举。教育方面,崇宁年间主持“崇宁兴学”,要求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等。

蔡京虽然促进了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暂缓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满足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之求,但蔡京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经济改革,过早地消耗了民力,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并未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反而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腐败,加速了王朝的衰败。北宋末年,金兵围攻开封,追究其祸国之罪,被称“六贼之首”。

二、吕惠卿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其父亲吕璹当过漳州漳浦县令。

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一直在朝外辗转,历任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知太原府等职。

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帮助他推动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数项改革。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推动变法,变法过程中,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成为参知政事后与王安石发生矛盾,二人关系破裂,王安石回朝后,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在边境,吕惠卿历任鄜延路经略使、知太原府等职,继续推动置将法等军事改革的进行。宋哲宗即位后,吕惠卿被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在哲宗亲政后,又得到任用,但再也无法进入政治中心。宋徽宗年间,于醴泉观使任上致仕,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后追谥“文敏”。

吕惠卿大半生都被卷入新旧党的争斗,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评价也出现极大分歧,史书上认为他背信弃义、祸国无耻,人格低劣;而在后世对王安石变法重新定义后,认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

三、章惇

北宋宰相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建州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北宋宰相、改革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的儿子。

才智出众,善写文章,性格直率。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及第,授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治平年间,受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赏识,授武进知县,迁著作佐郎。宋神宗继位后,得到王安石的赏识,授编修三司条例官、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出任荆湖北路察访使,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常平等事,迁三司使、参知政事,出知蔡州、陈州、定州,迁门下侍郎。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知枢密院事,不满宣仁太后任用司马光,愤起争辩,出知汝州。宋哲宗亲政后,继续推行新法,拜左相,为相五年,以“绍述”为己任,恢复青苗法、免役法,力主对西夏作战,筑堡开边,取得重大胜利,反对端王立储。宋徽宗即位后,授特进、申国公,拜山陵使。多次请求去职,累贬湖州团练副使。崇宁四年(1106年),去世,时年七十一,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绍兴五年(1135年),追贬昭化军节度副使。

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章惇一生从政生涯对北宋政治发展造成深远影响,一生致力恢复“熙宁新法”,修正新政的弊端,使新法得以完善发展,成为熙宁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主持重修《宋神宗实录》。经略湖北、湖南时,发展当地经济,调节朝廷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力主征战西夏,为朝廷开疆扩土作出了贡献。书法造诣较高,代表作有《草堂寺题记》、《会稽尊候帖》等。

四、曾公亮

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太傅,封鲁国公。他支持范仲淹变法,拥立宋英宗即位,并举荐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后因新法分歧罢相,被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

五、蔡确

蔡确(1037-1093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今福建泉州)人。北宋宰相,宋哲宗时期为当朝宰相,支持王安石变法。后因“车盖亭诗案”被诬陷,忧惧而终。 ‌

六、陈升之

陈升之(1011-1079年),本名陈旭,字旸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北宋宰相,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出知扬州。他是“四相簪花”典故人物之一,病逝于元丰二年(1079年)。 ‌

小论

经历五代十国内乱,福建再次置于中原王朝统治下,理论上应当与中原隔阂更大,没想却相材辈出,在整个宋代位于全国各路之三,仅次于国都所在的河南和浙江。是什么原因?有什么秘方?而南宋时,福建紧邻浙江,受“闽人误国”影响只出了3位宰相,欢迎留言。

百度AI回答:

福建人在北宋时期受重用,主要与科举制度的发展、经济条件改善及宗族支持密切相关。

科举制度推动

两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福建籍考生凭借出色的考试成绩在科举中表现突出。例如,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科举榜单中,莆田考生陈俊卿位列榜眼,)福州考生陈修获探花,展现了福建考生在科举中的竞争力。

经济条件改善

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福建成为重要财赋来源地。泉州等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教育投入,更多家庭能够承担子女的读书费用,扩大了受教育群体。

宗族支持体系

福建宗族通过.设立学田、义学等方式为族内子弟提供教育经费支持,并设立试馆帮助族人赴考。 这种宗族扶持机制显著提升了福建考生群体的竞争力。

百度AI另一回答

南迁的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知识和学习风气,根据学者统计,北宋共有进士9630 名,南宋进士18694名,未能判明年代的进士609名,合计28933名。其中福建共有进士7144名,排名全国第一。地方志所载宋代福建进士数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4%。

《宋代登科总录》辑录了4万余人进士,在这些进士中,有籍贯可考并可用于时空分布研究的有38936人,其中福建路11272人,也是位居全国第一。按进士与户数比的密度为0.00279,进士与土地比的密度为0. 02751,也都是全国最高。

宋朝福州“考公”盛况空前

为什么两宋考公呢,其实两宋之交,闽北不举子,不愿意生男孩,

是不是两宋时,福建特别卷?

五代,福建盛行佛教,从事农业人少,人们更愿意从事脑力劳多,宋代亲道,人们从争当僧侣转去从政?和北方人南迁无关,从历史上看,北人科举是输于南人。

作者简介

南州木棉,本名郭联志,字封城,教授、高工。老三届知青。以工为业,生死度外;以史为乐,浪迹田野。

来源:好山好水好生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