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原本心情挺好的去公司,同事心情不好,跟你说话时绷着脸,语气有点凶,你也不高兴了。
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接收别人的坏情绪。
比如,原本心情挺好的去公司,同事心情不好,跟你说话时绷着脸,语气有点凶,你也不高兴了。
回到家之后,伴侣因为某些事受委屈了(与你无关),苦着一张脸,对你爱搭不理的,你的心情一下子沉入谷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称为“情绪传染”。
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镜像神经元”,它让我们能够自动模仿和同步他人的情绪状态,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生理反应。
就像打哈欠会传染一样,坏情绪也会在人与人之间悄然传播。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那些突如其来的烦躁和低落,很可能并不是你真正的情绪,而是你不小心“接收”了别人的坏心情。
但别人的情绪,其实跟你没什么关系,你若经常因为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因此,一个人最通透的活法,就是不接收别人的情绪。
1、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接收别人的坏情绪?
先来聊聊,为什么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接收别人的坏情绪。
这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观念是:要善解人意,要体谅他人,要把别人的感受放在重要位置。
这些教导本身没有错,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变成一种情绪上的“自我牺牲”。
即,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绪中。比如,看到别人哭,自己也难过的哭起来。
他们就像情绪的海绵,不断吸收周围的负能量,直到自己不堪重负。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已经习惯了用坏情绪来控制他人。
想想那个总是唉声叹气的同事,那个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家人,他们可能无意中形成了一种模式:通过表达负面情绪来获取关注或达到目的。
而你接收到他们的情绪后,就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感受,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感受。”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无法控制别人的情绪表达,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否接收。
2、拒绝接收坏情绪
很多人担心:不接收别人的坏情绪,是不是太冷漠了?
恰恰相反,设立情绪边界,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在《边界》一书中强调:“界限定义了我们是什么,也定义了我们不是什么。”
情绪边界同样如此,它能帮助我们区分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情绪负担。
我有个朋友小琳,她曾经是典型的“情绪垃圾桶”。
同事工作不顺心找她吐槽,朋友感情失意向她哭诉,家人生活不如意也向她抱怨。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变得焦虑、易怒,甚至开始失眠。
后来她开始学习设立情绪边界。当同事又开始抱怨时,她会温和地说:“我理解你现在很沮丧,但我可能不是最适合讨论这个问题的人。”
令人惊讶的是,关系并没有因此破裂,反而变得更加健康真实。
这不是冷漠,而是自知。就像飞机上的安全提示一样:在帮助他人之前,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
在你无法保证别人的坏情绪不会影响自己之前,请拒绝接收别人的坏情绪,保护好自己的好心情。
3、如何优雅地不接收别人的坏情绪?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不接收别人的坏情绪呢?以下是几个实用建议:
① 学会识别情绪来源
当负面情绪来袭,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情绪真的属于我吗?”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别人的焦虑、愤怒或不安。识别是摆脱的第一步。
② 设立健康的心理边界
想象自己周围有一道透明的屏障,它允许你同理他人,但过滤掉那些具有破坏性的情绪。
你可以关心支持别人,但不必为他们的情绪负责。
③ 练习温和而坚定的回应
当面对别人的情绪宣泄时,你可以说:“我理解你现在很难过,但我现在没有足够的心理空间来承接这个话题。”
这样既表达了关心,又保护了自己的情绪领地。
④ 选择性接触
对于那些持续散发负能量的人,适当减少接触是必要的。这不是逃避,而是自知之明。
比如,远离经常抱怨的人。
真正通透的活法,不是变得麻木不仁,而是有能力选择让什么进入自己的内心。
当你学会不随意接收别人的坏情绪时,你会发现两个变化:一是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有力;二是你与他人的关系反而更加健康持久。
因为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必要。
来源:青柠的异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