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禅宗修行最难处,便是这"心"如何修持。
性相是什么?日日拂拭,是为"相";明镜本体,是为"性"。
禅门弟子无不以明心见性为终极目标,可修行路上,却往往因"性相"之争而困惑不已。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师,一生致力于禅教律密的圆融贯通。
有一天,一位虔诚的弟子来问:
“大师,修行是该向内求索本性,还是该向外广学多闻?"
这一问,引出了一段足以让无数修行者豁然开朗的精彩开示。
明朝万历三十年,南华寺内檀香缭绕。
这座由六祖惠能大师创建的千年古刹,香火鼎盛,是江南禅门重地。
这日清晨,寺内晨钟初响,百鸟和鸣。
大雄宝殿里,一众僧人正在做早课。
木鱼声声,诵经声悠扬,回荡在整座古寺。
早课过后,憨山大师在法堂开示。
法堂内外坐满了前来听法的僧俗二众。
大师端坐高座,面容慈祥,目光如电。
台下一位年轻僧人起身合十:"弟子有一疑惑,想请大师开示。"
大师微微颔首示意。
那僧人道:"弟子每日打坐习禅,用功参究,可总觉得不得要领。
看到同参师兄们,有的一心向内参禅,不问世事;有的整日研习经教,广学多闻。
两种人互相非议,都说对方走错了路。
弟子困惑,到底应该如何修行?"
这个问题一出,台下众人顿时议论纷纷。
原来这个问题不只困扰这位年轻僧人,也是许多修行人心中的疑惑。
大师环视众人,缓缓道:"我且问你,禅堂里供奉的达摩祖师画像,你可曾仔细看过?"
那僧人一愣:"弟子天天都能见到。"
"那你可知道画中祖师为何要面壁九年?"大师又问。
僧人答道:"听说是为了明心见性。"
大师点点头:"那你可知道六祖大师为何要在这南华寺舂米八个月?"
僧人犹豫道:"这个...弟子不知。"
大师说:"达摩面壁,是为明心见性;六祖舂米,是为历事炼心。
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你说他们谁对谁错?"
众人听得入神,却见大师继续说道:"你们跟我来。"
大师起身,领着众人来到寺院后院的一眼古井边。
井水清澈,倒映着天光云影。
大师指着井水说:"你们看这井水,平静时能照见人影,这是性;而井水本身又能解人渴,这是相。
性相如何分得开来?"
众人若有所思,有人问道:"大师,这么说我们是不是既要打坐参禅,又要研习经教?"
大师摇头道:"你还是没明白。
性相双修,不是要你分成两半去修。
就像这口井,它映物时不碍用水,用水时不碍映物,怎么分得开来?"
一位老修行忍不住问道:"那究竟该如何修持?请大师明示。"
大师正要开口,忽听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
一队官兵疾驰而来,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向大师合十便拜:"大师,朝廷有急事宣召,请即刻启程。"
众人顿时慌乱起来,唯有大师神色如常。
那提问的老修行急道:"大师,这性相双修之法还未说完..."
大师轻抚井沿,意味深长地说:“井水映天映地,实是处处明明..."
"世人往往执着一边,或是一味向内寻求,以为离开世间方能见性;或是只顾研究经教,积累知见,以为这就是修行。这都是徒劳。"
大师看着众人:“告诉你们,真正的性相双修,就在眼前日用中。”
话音未落,将领又道:"大师,圣上口谕,事态紧急。"
大师点头示意,接着方才的话题说道:"井水映天映地,实是处处明明。
你们想想,井水本自清净,这是性;能映万物,解渴生财,这是相。
性不碍相,相不离性,圆融无碍。
修行也是如此。"
搬柴时,知道是谁在搬柴,这是见性;柴要搬得整整齐齐,这是修相。
做饭时,知道是谁在做饭,这是见性;饭要做得色香味俱全,这是修相。"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是性;生其心,是相。
你们每天做早课,念得清清楚楚是修相,知道是谁在念是见性。
扫地时,地扫得干干净净是修相,心中了了分明是见性。"
大师的声音愈发深沉:"记住,性相双修不是教你们同时做两件事,而是在一事一物中,性相圆融。
就像这口井,映物时不碍用水,用水时不碍映物。
参禅时不碍日用,日用时不碍参禅。"
"你们看寺里的菜园,秧苗成行成列,这是相;农夫种菜时的那颗心,这是性。
种菜时不离本心,是真正的性相双修。
六祖当年舂米,不也是如此?"
听到这里,在场大众如梦方醒。
原来性相双修如此简单,就在眼前日用中。
大师见众人领悟,又补充道:"修行无别法,只在日用中。
关键是不要住相,也不要离相。
住相则着相,离相则断灭。
你们打坐时,既要专注,又要了知是谁在打坐;诵经时,既要通达经义,又要体会无念的境界。"
"就像这井水,映物时了了分明,却不住着一物。
你们修行也要这样,做事时心中了了,却不住着一事。
这才是真正的性相双修。"
说完,大师起身准备启程。
临行前,他最后叮嘱道:"永远记住,性相双修之法就在眼前。
关键看你们能否在柴米油盐中体会,能否在行住坐卧中修持。"
大师的开示,如春雨般滋润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从此,南华寺的僧众明白了,修行不是要远离世间,也不是要沉溺世间,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性相圆融。
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每一个当下,都是见性的时节。
这番开示,不仅解开了当时僧众的疑惑,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修行指南。
直到今天,每当有人问及如何修行时,仍会有人讲起憨山大师当年在南华寺古井边的这番话。
来源:万物归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