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张雪峰,这位以“高考志愿填报”闻名的大V,在国内多个主流平台上突然“被消失”——账号被限制关注,部分内容下架。熟悉网络生态的朋友应该都能意识到,这种“全网同步动作”,基本上不会是某个平台单独的决定,而是更高层面的统一
最近,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张雪峰,这位以“高考志愿填报”闻名的大V,在国内多个主流平台上突然“被消失”——账号被限制关注,部分内容下架。熟悉网络生态的朋友应该都能意识到,这种“全网同步动作”,基本上不会是某个平台单独的决定,而是更高层面的统一安排。
一时间,舆论哗然:为什么张雪峰会步“户子”的后尘?这背后究竟是平台的风控,还是个人言论踩中了红线?
在聊被封的原因之前,先得明白张雪峰的“江湖地位”。
出身讲台,走红网络:他原本是一个考研辅导老师,后来转战“高考志愿咨询”领域,凭借接地气的讲课风格和“毒舌式”表达,迅速积累大量粉丝。财富密码:一方面通过售卖志愿填报服务,动辄几千到上万的咨询费用;另一方面靠卖“高考预测卷”、出版书籍,以及各类商业合作,收入极其可观。
人设标签:既是“草根导师”,也是“敢说真话”的代表人物。他敢揭穿“有关系比努力更重要”“寒窗苦读抵不过三代家业”这种赤裸的现实。
也正因为如此,张雪峰被许多普通家庭的家长追捧,但也让他成为了体制与既得利益群体的“刺眼存在”。
这次事件的舆论核心,绕不开他在一次直播里说的那句话:
“统一战争枪声打响的那一天,老子先捐5000万过去!”
这句话很快被传播到外网,随后引发轩然大波。按理说,这是一种“爱国姿态”,但问题恰恰在于:
1. 这种场合下提到“战争”敏感词汇,本就可能被认为是“煽动”。
2. 他说得过于轻率,带着“炫耀式”的口吻,甚至夹杂脏话,和官方倡导的“和平统一”论调形成了微妙的冲突。
3. 更敏感的是,他还提到“本地网信办领导找我谈话”,并把这段“私下沟通”搬到台前,让领导很被动。
这种“情绪化表达 + 拖人下水”的行为,基本上等于把自己送到了风口浪尖。
除了“5000万风波”,张雪峰长期以来的另一大争议,就是他屡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努力不如背景”。比如:
“你家有关系吗?没有关系,这个专业别考了。”“你认识教授吗?没有的话,这条路走不通。”
“凭什么你寒窗苦读十几年,能拼得过人家三代家业?”
这些话虽然赤裸,但也正戳中现实。问题在于,当这种话由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大V反复说出,就可能被官方认定为“宣扬消极价值观”。
而今年网信办的“清朗行动”重点打击的内容之一,恰好就是“鼓吹努力无用论”。户子因“挑起对立”被封,张雪峰的言论也自然被归入此类。
张雪峰的“商业化”路径同样备受争议。
高价咨询:有家长曝光,一次志愿填报咨询,收费高达上万元。预测试卷:在高考前夕,他的团队推出售价近200元的“预测卷”,卖得火爆,但却被指出存在大量错误题目。准确性无法保证,却靠家长焦虑狠狠收割。
爱国姿态:在被质疑时,他往往强调自己“每年捐50万给国防高校”“扶贫助学”。可问题是:捐款并不能掩盖“收割底层”的质疑。
有人拿他和恒大许老板作比较:许家印捐了无数,但丝毫不影响他“坑了几百万业主”的事实。捐款是捐款,割韭菜是割韭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张雪峰之所以火,不是因为他“多么高明”,而是因为他戳中了两个社会痛点:
1. 教育焦虑:在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下,家长和学生渴望“捷径”,张雪峰的直白话语让他们觉得找到了“内部真相”。
2. 阶层固化焦虑:当他说“努力不如关系”时,很多普通人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又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然而,把社会现实说破和把现实煽动化,是两回事。
张雪峰显然没有拿捏好分寸。既想赚“教育焦虑的钱”,又想吃“爱国饭”,却没想到两边的风险都极高。
对比来看:
户子:情绪化,敢骂体制,但收入有限,属于“小v”,影响力相对可控。张雪峰:商业化程度更高,是“大v”,身上有大量利益链条,粉丝基数庞大,舆论风险更大。
结果就是:
户子被封,更多人是“惋惜”;张雪峰被封,更多人是“觉得活该”。
张雪峰这次账号全网被限,是否会彻底凉凉?
未必。
在中国的网络生态里,很多大V都有过“封禁—复出—再封—再复出”的循环。只要他手里握着庞大的家长市场资源,他的商业价值就不会消失。
他的言论边界以后会被严密监控;他“爱国人设”的道路基本堵死;
如果继续“捅破窗户纸”,下一次就不是“禁止关注”这么简单了。
张雪峰的遭遇,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舆论与权力博弈的缩影:说真话的人未必安全,赚钱的人未必无忧,而夹在中间摇摆的人,往往最容易“翻车”。
来源:青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