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知乎:在实际访问中国后,您是否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21:42 1

摘要:最近翻到一个高赞话题:“在实际访问中国后,您是否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点进去前还在想,会不会又是些刻板印象的复述?结果越看越有意思,今天就把这些真实的 “访华后感” 整理出来,或许能让你从另一个视角,看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在旁人眼中有多珍贵。

每次刷美版知乎,总会遇到些关于中国的 “灵魂提问”—— 有人好奇我们的生活,有人带着预设的偏见,也有人在亲身踏足这片土地后,写下完全颠覆过往认知的答案。

最近翻到一个高赞话题:“在实际访问中国后,您是否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点进去前还在想,会不会又是些刻板印象的复述?结果越看越有意思,今天就把这些真实的 “访华后感” 整理出来,或许能让你从另一个视角,看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在旁人眼中有多珍贵。

现居丹麦哥本哈根的Torben Zenth写到:

是的,确实如此。

我住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自认为对世界有着开阔且有见识的看法。

在上海、合肥和北京进行了三周的旅行后,我的感受是:西方媒体和教育中所告知我的关于中国的信息,视角非常非常狭隘且带有偏见。

任何一个心怀好奇、思想开放的西方人,在中国都会有一段令人惊叹的经历,并且有机会对中国乃至亚洲文化形成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我强烈推荐大家(来中国看看)。

总而言之,中国是一个非常安全且友好的国家。我的看法已经完全改变了。

一位现在已经在中国居住的穆斯林女士Lulut Yuni Susanti说到:

是的,我对中国的看法已经改变了。这里和我在媒体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2019 年 7 月,我因公务去了北京。作为一名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我曾做好心理准备:到了非穆斯林国家,或是像我曾听说的存在伊斯兰恐惧症的国家,人们可能会用不一样的态度对待我。

但当我最终抵达那里时,令人惊讶的是,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友善。他们甚至没有过多关注我,这让我在那里感觉非常自在。

在机场的签证办理处时,我和工作人员的沟通很顺利。他甚至还对我笑了,真的很意外。要知道,他本可以不用这么友善 —— 毕竟这里是签证办理处,而且我还是个戴头巾的女性(等等因素)。考虑到我在媒体上看到的内容,以及我曾听闻的关于中国人与穆斯林之间关系的种种刻板印象,即便他们对我态度一般,似乎也 “合乎常理”。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特别意外:在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正式会谈时,他们专门准备了一个安静的角落,供我们进行午后祈祷,还为我们准备了清真食品。这些都不是我们主动要求的,而是他们主动提供的。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开心。

这只是我在中国 6 天行程中众多经历里的两个小例子。所有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的看法。

居住于奥地利维也纳的Double Edge前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Werner Hochleitner写到:

其实更像是从 “没什么特别看法” 转变为 “极具好感”。

我来自一个所谓的中欧发达国家,刚走出北京机场时,看到的一些景象并不算理想,还多少经历了些文化冲击。但这种感受很快就变了 —— 当我开始了解这座城市的体量,明白机场附近为何会有一些显眼的待改善区域时,最初的不适便烟消云散了。

从 2.2 万到 2200 万

我成长的城市只有 2.2 万人口,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才 180 万人口,而北京的人口约有 2200 万。这个数字的差异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到处都是人!这是天安门广场一角的照片,人们为了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会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不管西方媒体对他的报道是真是假,在中国,他依然享有极高的尊崇。

和当地人交流,分享美食

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美食,以及和提供这些美食的人聊天。

我本身是个 “吃货”,所以在那里简直像找到了天堂。说真的,在故宫附近的餐厅吃一顿正宗北京烤鸭,只是我众多美食享受中的一项。当然,有些菜肴对西方人来说确实显得新奇,比如鸡爪,或是连着头一起端上来的鸡汤,但它们的美味足以让人忽略这些 “特别” 之处。

我唯一的 “大麻烦” 是食物的辣度。我女友来自四川 —— 那可是四川辣椒的故乡,对肠胃来说堪称 “终极考验”。有一次她做了传统火锅(你可以理解成中式 Fondue),味道确实绝了,但也让我足足疼了快三天。

意外的是,那里的啤酒特别棒。我本来就很喜欢新加坡的虎牌啤酒,所以在亚洲其他地方找到好喝的啤酒,倒也不算太意外。作为奥地利人 —— 要知道我们可是全球人均饮酒量第三的国家,能在这儿喝到满意的啤酒,我还挺惊喜的。

安全

北京的地铁站都有安检口,有工作人员值守,还有扫描仪检查所有进站人员。所有主要站点都是这样,你得坐地铁到最外围的站点,才可能遇到没有安检的。如果你真去了外围站点,就能看出 2007 到 2008 年为筹备奥运会,城市发展存在的差异:有些线路的终点站没经过翻新,看起来依然很老旧,带着点 “质朴” 的风格。

在北京,无论去哪里我都从没觉得不自在 —— 晚上不会,白天就更不会了。这里的人大多比较内敛,如果你走得太近,他们会很快侧身让开。

之前提到了饮酒,我在这儿很少看到醉酒的人,吸毒的就更不用说了。很可能是因为处罚力度大,起到了震慑作用,但说到底,因为没人寻衅滋事,自然也不需要处罚。

友善

我在街上好几次停下来看地图,几乎每次都会有人主动过来问我要不要帮忙。就算他们英语不好,我们也能靠手比划、指东西沟通。

有一次我坐公交去航空博物馆。我女友帮我写下了目的地的汉字,上车后我把字条给售票员看,最后她告诉我该在哪站下车。即便靠 “不太标准” 的手势交流,对方依然非常友善、热心。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每次有人主动帮忙,态度都很尊重,这让我特别感激。

他们还有很多值得称道、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公共交通:无论是地铁、公交、火车还是飞机,都相对便宜、干净,而且准点可靠。文化保护:中国有很多旅游景点,但如果你愿意自己随便逛逛,会发现更多藏在街头巷尾的文化细节。人才培养与未来布局:深圳之所以被称作 “亚洲硅谷”,是有原因的。太多科技公司从那里起步,而且他们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简直让人惊叹。性别平等:中国女性通常看起来文静、纤瘦,妆容精致,话不多,但这只是表面。她们其实很有主见,很多时候都是家里的 “主心骨”—— 尽管男性们可能不会当众承认这一点。对你真心好奇:刚认识没多久,他们可能就会问你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对有些人来说,这可能会让人意外,但绝非冒犯,只是出于纯粹的好奇,想多了解你而已。建筑:要容纳这么多人口,建筑设计必须注重实用性,而他们确实找到了好方案。中国很多高楼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好在也有一些设计出众的建筑,很值得欣赏。

不太理想的地方:

空气污染:从刚才那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就能明显看出来,那天的空气质量特别差。就连地铁站里的空气都灰蒙蒙的,站在地铁车厢一头,能看到另一头的空气里飘着一层薄雾。

但要说明的是,在我总共近两个月的停留里,只有几天是这么糟糕,大部分时候天气都很好。

厕所:去意大利时我就见过蹲厕,但在中国,几乎每个地铁站和一些老餐馆里都是蹲厕。我习惯了坐在陶瓷马桶上 “办事”,所以刚开始还挺不适应。另外,千万别把卫生纸冲进马桶!下水管太细,稍微多一点纸就容易堵,到时候可就麻烦了。景点的 “托儿”:不过只要你知道他们的套路,就不会有问题。这些人通常英语说得很好,有些还会说其他语言,就是为了跟你搭话。稳妥起见,还是别跟他们多聊,去别的地方认识朋友更靠谱。胡同里的随地吐痰和一些行为: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区域,但有些居民似乎不太在意环境的整洁和自身行为。比如有一次下午 1 点左右,我看到一个女人把小孩的裤子脱了,让孩子对着马路中间的井盖孔尿尿!

总结

如果你知道哪个国家没有缺点,麻烦告诉我。中国并不完美,但它绝对是个很棒的国家 —— 这里的人友善又有素养,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美得让人惊叹。中国再次证明,只听西方媒体的常规报道,只会对它产生误解。亲自去这个国家看看,和这里的人接触接触,你的看法肯定会改变。

现居澳大利亚首都特区堪培拉的Sally Hayes说:

是的,我确实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我(作为澳大利亚人)之前学过一点中国历史,工作中也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好友,但只有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我才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

光是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有种 “正在参与书写历史” 的感觉。我能真切触摸到它的厚重历史感 —— 这种感觉在欧洲都未曾有过,即便在希腊或罗马也没有。

现在我已经回去过三次了,其中一次还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以单亲妈妈的身份在那里生活和工作。没错,现在想起来确实挺疯狂的,我不一定会推荐别人这么做,但如今中国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血脉。它不只是一个外国,更像一个 “充满新鲜感的星球”:这里的一切运行逻辑都截然不同,出行有时格外有挑战性 —— 比如有一次我想坐火车去半小时车程外的地方,结果几乎花了一整天;还有一次赶飞机,发现我们要坐的是前俄罗斯航空的飞机(我去过俄罗斯,要知道在俄罗斯人淘汰那些飞机之前,坐俄航就够让人紧张了),而且起飞点是在城市另一头的一个军事基地,那里连吃的都没有……

除了随处可见的友善、美好的人们,中国本身也是个极其特别、令人惊叹的地方。它的地理风貌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 我自己只亲眼见过一小部分,但为了写东西查谷歌时,我看到了这个国家广袤多样的一面。中国太大了,承载的历史也太悠久了……

现在只要听到有人说中文(尤其是普通话),我都会忍不住仔细听,那声音总让我心头一暖,尽管我自己也就只会几句问候语。我还喜欢中文的文字(因为懂一点日语,所以之前就认识一些汉字)。中国的建筑和地理风光总能让我惊叹到屏息。这个国家地域如此辽阔,跨越了无数不同的文化和地形,历史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样引人入胜。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物,其实早在西方出现之前就由中国发明了。还有我在苏州(上海西边,车程一小时的城市)遇到的人们,他们是那么友善、热情、美好……

我上学时学过一点 20 世纪中国史,但中国远比那段历史丰富得多。带着开放的心态去那里,放下西方社会对 “时间”“隐私” 等的固有认知,你一定会为之惊叹。

这些访客的经历各异,却都能证明:中国并非西方媒体描绘的单一模样,她有优点也有不足,但更多的是让人惊喜与温暖的真实日常。唯有亲自走进中国,才能摆脱偏见,看见她的珍贵与独特。

来源:一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