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才学如酒,越陈越香,可人心偏要选另一种喝法”,当年央视“第一才女”姜丰,辩论赛上舌战群儒,写《不舍的玫瑰》让读者追着买,可如今却因“喝四小时高价红酒”被骂“酒鬼”。她从央视辞职去剑桥镀金,嫁英国高管又离婚,后来卷进感情风波,人生的转折比小说还跌宕。
“才学如酒,越陈越香,可人心偏要选另一种喝法”,当年央视“第一才女”姜丰,辩论赛上舌战群儒,写《不舍的玫瑰》让读者追着买,可如今却因“喝四小时高价红酒”被骂“酒鬼”。她从央视辞职去剑桥镀金,嫁英国高管又离婚,后来卷进感情风波,人生的转折比小说还跌宕。
2022年4月的下午英国南部某私人庄园,姜丰穿着米白色真丝裙,坐在橡木桌旁。桌上摆着五瓶1993年拉菲,瓶身标签上的“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字样泛着旧光,其中四瓶已经空了,只剩一瓶还剩小半。她捏着水晶杯,和朋友聊起当年在央视的日子:“那时候每天早起改稿,地铁上都在写台词,现在终于能慢下来了。”
从一点到五点,杯子碰了一次又一次,她笑着说“好久没这么开心”。这张照片发出去后,网友先算价格:一瓶500英镑,五瓶就是两万多人民币,再看“喝四小时”的描述,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这哪是聚会,是烧钱”,有人骂“才女变酒鬼”。
红酒事件后姜丰没骂网友,也没删动态,反而又发了条朋友圈:“昨天喝了红酒,今天煮了英式早餐,煎蛋配烤番茄,再加一杯红茶。”她晒出餐盘里的食物,阳光洒在陶瓷盘上。有记者联系她的朋友,朋友说“她只是喜欢‘慢生活’:以前在央视赶稿赶得胃疼,现在能慢慢喝杯酒、陪孩子逛博物馆,对她来说就是幸福”。
后来她的社交账号还是经常发日常:陪龙凤胎去伦敦看展览,去法国酒庄摘葡萄,偶尔写点关于“如何平衡事业和生活”的短文。网友慢慢变了态度,有人评论“其实这样也挺好,不用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姜丰在剑桥读博士时,研究的是“中国电影在欧洲的传播策略”。她的导师是剑桥大学电影系的教授Sarah Turner,Sarah说“姜丰是我见过最‘接地气’的学生:她不只会翻文献,还去戛纳电影节做志愿者,采访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她的博士论文《从到:中国电影的欧洲接受史》,分析了1990-2000年中国电影在欧洲的票房和评论。
比如《活着》在法国上映时,观众说“看懂了‘活着’的力量”;《卧虎藏龙》则让欧洲人“迷上了中国武术”。这篇论文后来被《剑桥电影评论》发表,姜丰也因此获得“年度优秀博士生”称号。可她没留在学术界,反而去做了教育,她说“想把‘理解不同文化’的理念传给更多孩子”。
姜丰从“央视才女”到“离婚妈妈”,再到“享受生活的女人”,每一步都没按“剧本”走。有人说她“堕落”,可她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活法”:以前为事业拼,现在为自己活;以前在意别人的评价,现在只在意“开不开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该这样,不用活在“才女该优雅”“离婚女人该惨兮兮”的标签里,只要不伤害别人,喝杯红酒慢下来生活没什么错。
来源:天天看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