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这里有座“梦工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23:01 1

摘要:三层小楼里,全网粉丝量合计超1亿的“大V”们正在忙碌着:直播、剪辑、创作文本。他们脚下的空间,既是内容生产的共享工坊,也是杨浦区从老工业区向数字创新高地转型的缩影……

三层小楼里,全网粉丝量合计超1亿的“大V”们正在忙碌着:直播、剪辑、创作文本。他们脚下的空间,既是内容生产的共享工坊,也是杨浦区从老工业区向数字创新高地转型的缩影……

9月25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杨浦区百强企业区级税收总量五年间增幅高达109%,入围门槛提升160%。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上世纪曾创造全市“五分之一”工业产值的杨浦,在新世纪创造了另一个五分之一——去年区信息服务业营收占全市五分之一

而在这组数字背后,一个全新的创新动力源正在杨浦区创智天地6号楼悄然崛起——V聚场。这座今年7月才正式运营的互联网内容创作“梦工厂”,已成为杨浦打造“创新四力”的重要载体。

碰撞创新的“化学反应”

杨浦区,这片曾经的老工业区,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实现了动能之变。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再到杨“数”浦,区域数字经济企业年均增长超1000家,数字经济企业贡献了全区超40%的税收、超60%的营收。

V聚场,作为杨浦建设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的首个落地场景,是杨浦区“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杨浦创新基因的新表达。

“V聚场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创新。”V聚场负责人邱婷表示,“随着网络经济发展,从电商直播到内容营销,都是新趋势。而V聚场顺势而为,实现了内容、模式的双创新。”

短短两个月,V聚场已吸引21家优质主体签约入驻,全网粉丝量超1亿,更有300余家意向企业等待入驻。这种强大的“磁吸效应”印证了杨浦发展路径的正确性。“我们要做的是先集聚,然后让它们碰撞、聚变,萌发‘化学反应’。”邱婷说。

打造“一站式”创作生态

走进V聚场,三层空间各具特色:一楼提供政务服务与交流空间;二、三楼集办公、培训、直播等多功能于一体。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等共享设施在此一应俱全。

“我们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创作生态系统。”邱婷介绍,“二楼‘灵感实验室’配备秋千、瑜伽球等创意设施,是‘头脑风暴’的绝佳天地。”

政务服务的创新是V聚场的另一大亮点。一楼“樱有尽有”政务服务中心,多部门派驻服务专员,让“沪九条”“YOUNG 立方”等政策服务精准滴灌到每个创作团队。

不仅如此,活动密度是创新空间活力的重要指标。开业两个月,V聚场已举办30余场高能级活动,场场爆满。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知名创作者,使这里成为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的平台。

“我们的大V有很多是大学生,还有在校生。”邱婷说,“他们善于从学习生活中发现新趋势,用自媒体表达,做成各类账号,很受网友欢迎。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周到服务。”

政策赋能激活创新活水

V聚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精准的政策支持。在落实上海市“沪九条”基础上,杨浦区推出“YOUNG 立方”实施细则,形成“市级政策+区级配套”的矩阵。

这些政策包含实打实的支持:对入驻企业,首年房租全免、第二年减免75%、第三年减免50%。杨浦还设立了内容创作投资基金等专项基金,为优质内容提供真金白银的奖励。

近日,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拥有超1400万粉丝的B站百大UP主马浩宁,即“小潮院长”,成为了“沪九条”后首个落户上海的优质内容创作者,进一步彰显了杨浦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我们希望形成一个社群,将人才、企业、平台、大学、政府等凝聚起来,鼓励共创。”邱婷指出,“目标是孕育新的数字经济模式,带动区域发展。”

打造未来创新引擎

日均接待团队10余批次,累计到访3000余人次,外省团队占比约十分之一——V聚场已成为展示杨浦数字文化活力的重要窗口。

“我们将进一步聚人才、出产品、育产业、优生态,打造能让创作者‘放开手脚’的理想天地。”邱婷表示,“V聚场的愿景是成为全国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梦工厂’,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新引擎’。”

未来,V聚场将依托大创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深化产业链整合,推动内容创作与AI、大数据等技术融合,深入探索数字内容生产新模式。这里不仅是内容空间,更是创新磁场——吸引创意、人才、资本,释放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杨浦区已开始谋划更长远的未来。从创造工业辉煌的第一个“五分之一”,到引领数字浪潮的新的“五分之一”,杨浦正以V聚场这样的创新载体为支点,撬动内容创作的全新生态,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征程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文字 | 汤顺佳

编辑 | 奚宇轩

图片为资料图

来源:上海杨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