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清晨,快到4点哥哥醒来,看了个视频又发给我,《王勃说的“落霞”是一种“飞蛾”?》,然后写了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今天清晨,快到4点哥哥醒来,看了个视频又发给我,《王勃说的“落霞”是一种“飞蛾”?》,然后写了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看后,开始认同主播的观点!落霞应该理解为一种动物,一种“飞蛾”。
古代人文人,特别“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写文章写骈文是非常讲究的。“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落霞”“飞蛾”(南昌“霞蛾”)与“孤鹜”(水鸟,野鸭)都是动物名词,“齐飞”两种动物的同一种动态。它和下一句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长天”都是写景色的名词,“一色”连成一片。这样理解,呈现出有动有静,很美的景色,这样才构成严格的对偶。如果把“落霞”理解为“晚霞”,夕阳的余晖,也是名词,可它不是动物,两句虽也对仗,但不严整。
我又看视频评论,发现很多人不买账,不认同主播观点。
我就查资料,搜百度,看看都怎么说。
查了, 觉得说的更有道理,让人信服:“作者视角局限,飞蛾个体微小,王勃难以远观其与野鸭互动的细节,而晚霞与孤鹜的搭配更符合视觉逻辑。”
文章传播要有普适性:《滕王阁序》面向全国读者,使用地域性方言词汇(南昌“霞蛾”)可能导致理解障碍,晚霞的意象才更具普遍性。
综合结论说得很好:
目前学界更倾向于“落霞”指晚霞。但“飞蛾说”提供了地域文化视角的补充。两种解释各有依据,需要结合具体研究目的选择。
文学分析:“晚霞说”更契合整体意境。
民俗考证:“飞蛾说”反映地方生态与语言特色。
有人说,文人大都迂腐,不必较真,两种说法都对,都有道理,“需要结合具体研究目的选择。”
是的,不必较真,我查找资料,综合一下,把探究过程,思想变化,最后观点今天写出来,分享友人,一起共勉,以提升认知!
来源:大洲文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