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篇章书写北龙山生态守护大能量——海东市互助县公安局加定派出所“警务+生态”融合模式为全国林区生态保护提供“北龙山样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22:40 1

摘要:晨雾未散,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林间小径上,已响起沉稳的脚步声。互助县公安局加定派出所所长李振兴背着30斤重的装备包,沿着手机导航里蜿蜒的红色路线开始了一天的巡护,这是他当天要巡护的35公里林海防线。“现在是云杉育苗季,哪怕错过一个可疑脚印,

晨雾未散,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林间小径上,已响起沉稳的脚步声。互助县公安局加定派出所所长李振兴背着30斤重的装备包,沿着手机导航里蜿蜒的红色路线开始了一天的巡护,这是他当天要巡护的35公里林海防线。“现在是云杉育苗季,哪怕错过一个可疑脚印,都可能给盗挖者可乘之机。”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地面新鲜的泥土,目光警惕地扫过周边的树苗——这片森林,既是祁连山生态走廊的“绿色动脉”,也是他和同事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的“责任田”。

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外围保护的核心区域,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7.5%,孕育着雪豹、马鹿等2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生长着青海云杉、油松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每年为下游地区涵养水源超1.2亿立方米。守护这片林海的是加定派出所一支由7名民警、辅警和6名村警、67名义警组成的“生态卫士队”。加定派出所跳出“单一治安管理”的传统框架,首创“警务+生态”融合模式,将治安巡防、生态保护、法治宣传和民生服务拧成“一股绳”,让这片林海连续5年实现盗伐、盗挖、偷猎重大案件零发生,更以“小团队”的实践,探索出基层公安参与生态治理的“大路径”,为全国林区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龙山样本”。

到“科技赋能”的林海防线

“装备检查好,对讲机保持畅通,注意观察红外摄像头盲区!”每天清晨,“生态卫士队”队员们的集合声准时在林海间响起。3个巡护小组分别携带望远镜、执法记录仪、北斗定位终端出发,奔赴不同片区——这是加定派出所坚持了8年的“晨巡制度”,也是守护林海的第一道防线。

“以前巡护靠‘人海战术’,这片林子地形复杂,很多地方手机没信号,全靠指南针和经验。”有着多年巡护经验的加定派出所教导员潘剑麟,背包上挂着一个磨得发亮的指南针,这是曾在大雾中迷路时救过他命的“老伙计”。多年来,他和同事累计巡护里程超5万公里,磨破了32双警用胶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林区的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以及每一片陡坡的防滑点位。“现在不一样了,科技让我们这支小队伍的巡护更精准。”他点开手机里的“林区巡护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红外摄像头的监测画面,马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清晰可见。

加定派出所的“科技赋能”始终紧扣林区实际需求,针对林区信号覆盖不足的问题,联合通信部门在重点片区建设应急通信基站,确保巡护人员进入深山也能实时联网。为生态管护员和牧民群众配备巡护记录仪,将群众力量纳入巡护体系,实现发现异常——实时上传——快速处置的闭环响应。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布设的红外摄像头,不仅能监测偷猎行为,还为科研机构提供了雪豹、马鹿等野生动物的珍贵活动数据,让巡护工作延伸出“科研价值”。

“以前巡护是‘被动发现’,现在是‘主动预警’。”李振兴介绍,2023年以来,通过“科技+人力”巡护,派出所及时发现并制止盗伐、盗挖行为多起,处置效率较往年提升60%,而巡护人力成本却降低了30%。

2023年10月,民警在巡护时发现一片云杉苗根部泥土有松动,地面留有模糊脚印。通过调取周边红外摄像头画面,锁定犯罪嫌疑人的逃跑路线后,民警联合另外两组巡护人员,在犯罪嫌疑人可能途经的路口设伏,最终在3公里外的山洞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被盗的云杉苗是林场培育的3年生优质苗,每棵都关系到林区的生态修复。如今补种的240株云杉苗已长出了新的枝叶,”一名巡护民警说,“我们人少,但盯紧每个细节,就能守住林海的‘生态未来’。”

到“护林为民”的温情实践

“警官,我家的牛跑进核心保护区了,雨太大找不到,你们能帮忙吗?”2024年5月的一个雨天,加定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牧民桑杰的求助后,立即穿上雨衣、带着绳索出发,冒雨在密林中穿梭数小时,终于在一片云杉林里找到了受惊的牛,并送回桑杰家中。“以前觉得警察是‘管人的’,现在才知道是帮我们过好日子的‘自家人’。”桑杰的话道出了群众对加定派出所民警的认可。

加定派出所“生态卫士队”队员们的巡护路线,不仅是“执法线”,更是“服务线”:看到牧民群众在林区放牧,主动上前帮忙清点牛羊数量,并提醒远离核心保护区;遇到游客进山,一边发放生态保护手册,一边用通俗的话语讲解野外用火安全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护林”与“为民”的深度融合,逐渐让生态保护理念根植群众心里。

为了让生态保护理念更深入人心,加定派出所创新推出“双语生态法治课堂”——在辖区小学课堂上,民警告诉同学们“每一棵小树都能为祁连山挡住风沙”;在牧民群众家里,村警用手机播放红外摄像头拍到的雪豹视频,让牧民群众知道“保护动物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李振兴说:“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才是生态保护的长久之道,也是小队伍释放大能量的关键。”

到“修复优先”的生态司法实践

“有人在林区非法采矿。”2024年3月,加定派出所接到群众匿名举报后,立即成立专案组。经过3天的摸排,专案组民警掌握了非法采矿团伙的活动规律,并冒着严寒潜伏4个多小时后,将5名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查获采矿工具12件、矿石20余吨。

“非法采矿不仅破坏植被,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对林区生态的危害是不可逆的。”李振兴说,为加大执法力度,加定派出所联合林业、环保等部门建立联查机制,每月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非法采伐、非法采矿、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

加定派出所没有止步于“查处案件”,而是探索出“惩罚+修复”的生态执法模式——让违法者不仅要“受罚”,还要“还债”。对于情节较轻的违法行为人,在依法处罚的同时,要求其参与林区生态修复工作。对于初犯、偶犯且认罪态度较好的,将“补种树木、参与巡护”纳入从轻处罚的考量因素,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既彰显了法律的刚性,又传递了生态保护的温度。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定派出所在生态执法上走出了新路子,把生态修复纳入执法环节,让违法者从“破坏者”变成“修复者”,为生态司法提供了宝贵的基层经验,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林区推广。

从“守护一片林”到“点亮一条路”的生态答卷

如今的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海苍翠,溪水清澈,红外摄像头时常捕捉到马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灵动的身影,甚至在巡护时能偶遇雪豹——这些生动的场景,是加定派出所交出的“生态答卷”。自“警务+生态”融合模式推行以来,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年均提升0.8%,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15%,形成了“公安护林、群众参与、科技赋能、法治保障”良性格局。

2024年6月,全国基层公安参与生态治理现场会在互助县召开,加定派出所“警务+生态”融合模式作为典型案例被推广。来自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等省区公安机关代表实地考察后,纷纷点赞:“‘警务+生态’融合模式接地气、可复制,我们回去就能用!”目前,已有多个省区的林区派出所前来“取经”,将红外监测、联防机制、“执法+修复”等做法融入当地实践。

“我们从没想过要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只是想尽心守好眼前的这片林子。”李振兴说。今后,加定派出所将继续深化“警务+生态”融合模式,联合科研机构建立“林区生态监测数据库”,把红外摄像头收集的野生动物数据、巡护记录的植被变化情况整合起来,推动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转变。同时,扩大民间护林队规模,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夕阳西下,李振兴和同事们结束了一天的巡护。余晖洒在林海间,他们的身影在林间渐行渐远,留下的不仅是一串守护的脚印,更是一份基层公安参与生态治理的责任与担当。在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宏大叙事中,加定派出所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小篇章”,但它却用实践有力证明:基层公安力量也能成为守护生态的“大能量”。

来源:青海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