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拓——当代中国山水画与风景油画研究展在京开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22:11 1

摘要:9月2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山水画所、《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融·拓——当代中国山水画与风景油画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西院展区开幕。

9月2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山水画所、《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融·拓——当代中国山水画与风景油画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西院展区开幕。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闫平,中国油画学会终身学术委员张祖英,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纪连彬、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以及来自各大艺术机构和美术院校的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各处室负责人和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赵培智主持。

燕东升致辞

开幕式上,燕东升首先致辞。他表示,本次展览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并置研究,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艺术展示,更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实践,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所倡导的学术方向。一方面,它展现了山水画创作的“现代化”探索。参展的中国画家们,并非固守传统笔墨的窠臼,而是致力于从深厚的古典精神中蜕变新生,以开放的姿态汲取多元养分,实现了笔墨语言当代表达的华彩转型。另一方面,它彰显了风景油画的“本土化”追求。参展的油画家们,以其扎实的功底和深邃的思考,超越了西方视觉范式,成功地将东方的观照方式与写意精神融入创作,展现了油画这一外来画种扎根中国土壤后所生发的独特魅力与蓬勃生机。这种“双向奔赴”正是中国美术在新时代充满文化自信与创造活力的精彩写照。

方向介绍展览情况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作为展览承办方代表介绍展览情况。他谈道,此次展览邀请了山水画界和油画界的各22位艺术家共同就“四季”主题进行创作,共计展出120余件作品。其中油画风景作品在形式、色彩、线条、质感、笔性、情绪、情调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化表达。就中国山水画而言,其古典范式所蕴含的文人空间意识与渐进式观照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深层的民族审美根性与笔墨精神,体现出“守正”的自觉。与此同时,山水画积极汲取包括风景油画在内的外来艺术形式的审美共性,构建具有当代气质的表现语言,从而实现“出新”的转型。这一过程,正是以“融”为途径、以“拓”为目标的艺术实践。

顾黎明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黎明作为参展油画家代表发言,他表示,20世纪初,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将西方油画从单纯追求视觉真实性的传统范式中解放出来,引领人们回归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对话,并借此达成自我精神的升华。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所承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十分契合。正是在他的启发下,油画领域开启了东西方文化重新审视现实、观照自然的新篇章。今天,身处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与自然的疏离感也越来越强烈。此次展览正是在东西方艺术共同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如何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髓融入我们与自然的对话之中。

何加林致辞

何加林作为参展山水画家发言,他讲述了中国山水画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画面背后的深刻寓意,并分享了其在世界各地欣赏经典油画作品的审美体验。他谈道,本次展览可概括为“存同求异”。“存同”意味着将两种绘画门类置于同一空间展开深度对话,旨在挖掘彼此间可供借鉴、汲取与学习的共通之处。而“求异”则体现在鼓励每位创作者立足自身领域,运用个性化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开拓具有创造性的艺术道路。同时,艺术家更要主动聚焦时代议题,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命题,以笔墨诠释时代精神,用艺术语言解答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问题。

徐里致辞

徐里在致辞中回顾了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国美术界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呈现出健康、科学、客观且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本次展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主题紧扣当下社会关切——聚焦外来文化在中国百余年来的学习、借鉴与本土化实践,探索跨文化语境下的融合创新之道。值得庆幸的是,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艺术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我们以平等姿态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既需保持开放包容,更要坚定文化主体性,唯有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方能孕育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品格、中国风貌的艺术语言。”

范迪安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范迪安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他表示:“此次展览最重要的意义是把多年来中国画界和油画界正在摸索的课题中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汇集在一起,进行对照性的展示,并把大家的新理解通过交流呈现出来。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实践,特别在山水和风景领域,在大的文化使命之外,对于具体的每一次走向自然的写生,每一次面向画纸画布的思考都至关重要,其折射的都是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而如何更好地加强主体性正是当代艺术家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赵培智主持开幕式

赵培智表示,今天,艺术的边界日益模糊,无论是中国画画家还是油画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已经是学术研究的常态,本次展览正是基于这一思考而生发。相信此次展览的举办既是阶段性的学术梳理,同时对于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美术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3日。

展览现场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校对 | 安亚静初审 | 殷 铄复审 | 冯知军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