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玉树行采访组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人民法院“石榴籽调解室”,59岁的尕吉正坐在办公桌前整理调解案卷,桌上一个磨损严重的棕色药盒格外显眼——这个装着各类药物的盒子,早已成为他的“老伙计”。
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玉树行采访组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人民法院“石榴籽调解室”,59岁的尕吉正坐在办公桌前整理调解案卷,桌上一个磨损严重的棕色药盒格外显眼——这个装着各类药物的盒子,早已成为他的“老伙计”。
作为玉树州首家民族特色调解室的特邀调解员,身患重症肌无力的他,从囊谦县人民法院白扎人民法庭庭长岗位退休后,返聘到“石榴籽调解室”,以汉藏双语为桥、以责任为舟,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道路上,用脚步丈量70多个村庄,用真心解开无数群众的“心结”。
“尕吉法官,多亏有你,这笔钱才有了着落。”近日,当事人扎西握着尕吉的手连连道谢,手中印有“秉公办案尽职尽责”字样的锦旗,映着“石榴籽调解室”墙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格外温暖。
这起纠纷要从两年前说起。小张从扎西手中承包了一座加油站,种种原因让他两年间拖欠了200万余元租赁费。无奈之下,扎西将其起诉至人民法院,案件被分流到“石榴籽调解室”,尕吉负责调解。
“不能直接把两人叫到一起。”尕吉回忆当时的考量,“欠款金额大,时间又长,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碰面容易吵起来。” 于是,他决定采取“背靠背”调解法,先单独约见小张,算清经营账目,讲透违约后果。再找到扎西,聊起加油站运营的难处,劝他给年轻人一点缓冲时间。作为汉藏双语调解员,他还得在两人之间逐字逐句翻译,确保每句话都说到心坎里。
“那十几天,我每天早上8点就到调解室,有时候晚上10点还在给他们打电话。”尕吉指着办公桌上的记事本说道,记者看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和让步幅度。最终,小张答应分期还款,扎西也松了口。双方签下调解协议的那一刻,尕吉长长舒了口气,他拿起桌上的药盒,倒出几粒药就着温水吞下,嘴角也扬起了笑意。看着小张和扎西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后来的握手言和,他翻开记事本,在这一页的末尾轻轻画了个对勾,这是他给每起成功调解案件的专属标记。
山腰上的“倔强身影”带病坚持只为一句“负责到底”在囊谦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尕吉青措的口中,记者听到了另一个故事。去年冬天,洛桑一家要去外地看病,担心家里的肉放久了不好,便卖给了邻居,可回来后对方却迟迟不付钱。多次沟通无果后,洛桑找到了尕吉。
山里信号差,打了好几次电话都联系不上洛桑的邻居,尕吉二话不说就带着同事出发,车子开到山脚下就没法前进,只能徒步往山上爬。爬到半山腰时,尕吉的腿突然开始发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他扶着同事停下,脸色苍白。同事劝他:“要不您在这等,我们上去找洛桑的邻居。”
“不行!人家找到我,就是信任我,我得自己去说,才能把事情解决好。”尕吉摆了摆手说道,休息了几分钟后,他咬着牙拄着一节树枝继续往上爬,汗水浸湿了衬衫,脚步也越来越慢,却始终没有停下。
终于爬到山顶看见洛桑的邻居后,尕吉先拉着对方聊起家常,再慢慢说起欠账的事:“洛桑看病花了不少钱,日子不容易,你当时买肉答应给钱,现在也该兑现承诺了……”一番情理交融的劝说后,洛桑的邻居红了脸,当场掏出钱递给赶来的洛桑。下山时,洛桑一路扶着尕吉,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
记者跟着尕吉青措重走那段山路后,才真切感受到其中的艰难。山路上满是碎石,有些地方坡度接近45度,即便年轻力壮的人走起来都很费劲。“这不算啥,以前工作中比这更难的路都走过。”尕吉笑着说,34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
34年的“基层情怀”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去找尕吉法官,咱们听他的。”这句话成了囊谦县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的口头禅。2023年7月,“石榴籽调解室”成立,已退休的尕吉返聘为调解员,继续坚守在他热爱的基层岗位上。
34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囊谦县的70多个村庄,不仅调解了无数矛盾纠纷,还开展了上百场普法宣传活动。办公桌上的案卷换了一摞又一摞,他总结出一套“普法+调解”的工作法:遇到典型案件,就把双方当事人的亲戚都叫来,先讲法律知识,再化解矛盾纠纷。
今年夏天,一对夫妻因家庭矛盾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惊动了双方亲属。尕吉接手后,没有急着调解,而是在征得两人同意后,把他们的20多名亲戚邀请到调解室展开普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子女抚养的法律法规,我一条一条讲给他们听。”尕吉对记者说,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是法律意识淡薄,把道理讲透了,矛盾纠纷就化解了一半。
普法结束后,他留下夫妻俩单独沟通,从两人恋爱时的甜蜜讲到婚后的点点滴滴,再结合法律法规分析利弊。3个多小时后,原本情绪激动的夫妻俩渐渐平静,最终和好如初。“尕吉法官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还让全家人都懂了法,以后遇到事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妻子感动地说。
截至目前,“石榴籽调解室”共受理诉前分流案件1022件,成功调解400件,尕吉参与调解的案件成功率名列前茅。采访结束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调解室的一角,尕吉低头整理着下一个案件的材料,桌角的药盒安静地陪伴着他。
尕吉说:“只要身体还撑得住,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能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看到大家和睦相处,就是我最开心的事。”这名“老法官”扎根基层,用坚守和奉献,守护着辖区的和谐与安宁。
来源:青海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