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岁的张培祥,生命之花尚未完全绽放便悄然凋零。她的追悼会,在庄严肃穆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这个地方,历来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安息之地,普通人鲜少有机会在此留下生命的印记。而张培祥,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女孩,却在这里接受了无数人的缅怀与敬仰
二十四岁的张培祥,生命之花尚未完全绽放便悄然凋零。她的追悼会,在庄严肃穆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这个地方,历来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安息之地,普通人鲜少有机会在此留下生命的印记。而张培祥,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女孩,却在这里接受了无数人的缅怀与敬仰。为她主持葬礼的,或是知名主持人撒贝宁,或是一位默默无闻却同样充满温情的女孩,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对她短暂而辉煌人生的最高致敬。
张培祥,这个名字听起来带着几分阳刚之气,实则属于一位温婉而坚韧的女子。她出生于1979年的深秋,湖南醴陵小溪村的一户贫苦农家。父亲体弱多病,常年药不离口;母亲则因小儿麻痹症,仅有一只手能自如活动,还曾经历过乳腺切除手术的痛苦。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中,张培祥的出生并未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加重了生活的负担。五岁那年,弟弟的到来让这个家更加捉襟见肘,但张培祥没有抱怨,反而早早地学会了承担,成为了家中的小大人。
五岁的孩子,本应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在幼儿园里与伙伴嬉戏。但张培祥却已经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种庄稼、收粮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知道,只有卖出更多的粮食,才能为父母筹集到治病的钱。这份早熟与坚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进入小学后,张培祥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和超乎常人的天赋。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仿佛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子。然而,家庭的贫困却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四年级那年,她不得不面临辍学的困境。幸运的是,她有一位善良的姑姑和姑父,他们虽然也不富裕,但看到侄女如此聪慧好学,实在不忍心让她放弃学业。于是,他们决定倾尽所有,也要供张培祥读书。
在姑姑和姑父的帮助下,张培祥得以继续她的求学之路。有一次,姑父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给她,没想到上午刚给她,下午她就还了回来。姑父生气地责备她浪费资源,因为这本书有十几万字,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完?但张培祥却自信满满地讲述了书中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都记得清清楚楚,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姑父听后,震惊不已,他意识到这个侄女有着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这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
小学毕业,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重点中学——醴陵一中。这所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然而,对于张培祥来说,这个机会却来得异常艰难。父母为了筹集她的学费,四处奔波,东拼西凑。在父母和姑姑姑父的共同努力下,她终于踏入了这所梦寐以求的学校。
在醴陵一中,张培祥的学习成绩依然优异,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个不幸的女孩。刚上高一不久,父亲就查出了胰腺炎,需要住院治疗。家庭的经济状况再次陷入困境,母亲无奈之下只好让张培祥辍学去深圳打工。几个月后,醴陵中学的校长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深知张培祥的才华和潜力,不能就这样让她放弃学业。于是,他亲自前往深圳找到了张培祥,承诺免除她的学费和饭费,只要她能回学校读书。张培祥被校长的诚意所打动,含泪回到了校园。
虽然学校的费用免除了,但家庭的经济压力依然沉重。张培祥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然而,在一次打工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黑心老板。老板拖欠她的工资,无论她怎么哀求都不肯支付。张培祥一气之下,趁老板不注意从他的抽屉里拿走了自己应得的工资。老板发现后报警,警察找到了张培祥。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警察被她的坚韧和无奈所感动,不仅没有处理她,反而狠狠地教育了那个黑心老板一顿。
经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1997年,张培祥以株洲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的法学院。十八岁的她带着父母、姑姑、姑父凑来的一千块钱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学之路。在北大校园里,她如鱼得水,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她又顺利考取了法学院的研究生。
在研究生期间,张培祥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赚取了稿费和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还为父母治病、弟弟上学提供了经济支持。她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还兼职做了北京电视台的编剧策划,后来又在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担任策划和嘉宾主持。她的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此外,她还以笔名飞花在论坛上发表了剧作《大话红楼》,一时间风靡全国高校。随后,她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了一篇小说《卖米》,这篇小说获得了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她的作品激励了无数人,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
然而,正当张培祥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时候,命运却再次对她露出了狰狞的面容。2003年非典肆虐的那年,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她以为自己感染了非典,但对照症状后发现并非如此。然而,这次的身体不适却成了她生命中的转折点……
去医院做次检查,费用往往不菲。
坚持了几个月,到了五月,张培祥的身体开始发出警报。他强忍着不适,到校医室想开点药缓解。校医见他面色苍白,症状异常,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催促他尽快前往大医院。最终,他被确诊为白血病,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震惊不已。
老师、同学,还有他曾经合作过的电视台同事,都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纷纷伸出援手,电视台、出版社更是慷慨解囊,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治好他的病。
然而,命运弄人。尽管这次治疗不再为钱所困,但张培祥却因病情延误,在2003年8月27日的夜晚,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二十四岁。
北大校园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校领导特批在八宝山菊花厅为他举行葬礼,由撒贝宁主持,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
张培祥,一个才华横溢、乐观向上的青年,尽管生活给予他诸多磨难,但他始终以笑容面对。他去世后,创作的作品依旧在出版,稿酬不断寄往家中,成为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温暖。
来源:画境漫步者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