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时大家嘴上说“我早就戒了”,可酒桌上杯子一碰,又回去了。很多人以为“一个月不喝”就算过关,其实身体可没这么快买账。人类对酒精的依赖,比想象得更狡猾。它不是你说停就停,而是要走过五个阶段,熬得过去,才算真戒掉。
平时大家嘴上说“我早就戒了”,可酒桌上杯子一碰,又回去了。很多人以为“一个月不喝”就算过关,其实身体可没这么快买账。人类对酒精的依赖,比想象得更狡猾。它不是你说停就停,而是要走过五个阶段,熬得过去,才算真戒掉。
酒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聪明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中国成年人中将近三分之一有过度饮酒的经历,相关问题每年拖累了不少人,连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都提醒,全球有近300万例死亡和酒精相关。数字摆在这,看似冷冰冰,其实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叹息。
说到“戒”字,很多人认知里全是误区。有人觉得,酒量小的戒酒很容易,酒量大的才难熬;有人坚持自己一顿一两,算小酌,根本没必要谈“戒”这个字。可医生眼里,酒精伤身和酒量大小没半毛钱关系,能不能真戒,关键是你愿不愿、熬不熬。
要想说清楚戒酒这件事,不如倒过来说:你能不能坚持下去,其实就摆在这五个阶段里。每跨一步,都像过独木桥,一不小心又滑回去。
最早的那一步,其实就像拔牙。头三天,很多人出现心烦、出汗、睡不实的情况,这叫做戒断反应。轻的只是浑身难受,重的可能会心慌手抖。这不是矫情,是因为酒精在脑子里捣的乱。神经适应了酒精突然没了,就闹情绪,相当于家里习惯开空调,一拉闸全黑,器械全乱套。
三天过后,进入第一个坎:身体的表面症状开始缓和,但大脑的渴望依旧活蹦乱跳。常常你看见别人开一瓶啤酒,心就痒,嘴就馋。这个阶段就像田里拔草,草看着没了,根子还在底下,稍不留神又冒出来。
两周左右,是第二个坎。很多人觉得自己挺过来了,实际上最危险。原因很简单——身体在逐步恢复,精神反而松懈,容易自己给自己找借口:“今天心情好,就碰一杯吧。”结果前功尽弃。医学界早就观察到,酒精依赖者复饮多发生在这段时间。
差不多三个月,是个重要分水岭。肝脏解脱了持续的毒打,功能逐渐好转。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人精神起来了。一些研究发现,肝脏的轻度脂肪变性能在三个月戒酒后有所逆转。但是,这时候容易掉进另一陷阱:觉得身体好了,酒也就能碰了。这个思路就像刚拆完石膏就跑马拉松,最后又把腿折了。
等到一年,才算是第四重门槛。心理依赖逐渐减弱,社交场合也能习惯“不喝”。科学数据表明,持续一年不饮酒,复饮率明显降低。但一旦又尝一口,容易激活原有的通路,比新手喝酒上瘾还快。这就是所谓“旧病根子,认人不认年头”。
真正称得上“彻底戒掉”的时候,是跨过第五阶段——三年以上。这时候,大脑通路的敏感性才逐渐稳定,酒精的吸引力像是枯萎的藤蔓,再也不会疯狂纠缠。心理上也能坦然面对别人举杯。
说到这,有人就疑惑,那是不是得硬扛?其实医生更看重的是渐进。有人减量戒,有人寻求心理干预,也有人借助支持群体。关键还是一句话:你得给自己留条退路,不然“意志力爆发”很快会熄火。
戒酒的路,还扯到社会层面。中国人酒桌文化浓厚,不陪酒、不劝酒的氛围还没完全形成。可年轻人已经悄悄改了,他们流行“以茶代酒”,说“我喝奶茶你随意”。社会习惯的改变,本身就能帮上那一把。
很多人问:戒酒难不难?其实难的不是身体,难的是心里那层“酒跟感情绑在一起”。老一辈常说,感情不在杯子里,在日子里。要是真把人情看透了,就没必要拿酒来证明。
科学也给了答案。权威研究表明,长期戒酒的人心血管风险下降20%以上,某些癌症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别小看这点数字,放在三十年的人生后账里,就是一条健康的路和另一条崎岖的路。
再多说一句“土话”:戒酒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就看你能不能熬过那几道坎。熬得过去,酒精就是过去式;熬不过去,它就成了未来的绊脚石。
读到这,咱可以扪心一句:你想让身体里装的是清水,还是继续让酒精做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饮酒行为与健康风险监测报告[R].2021.
[2]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酒精与健康状况报告2018[R]. 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2018.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非诊疗建议。若有饮酒相关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涉及任何负面引导,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