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晚,广西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该院三楼《民族文学》创阅中心举办以“共赏民族文学瑰宝 共促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民族文学》“文学中的西藏”“文学中的新疆”专号阅读分享会。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闭克武出席并讲话,30多名热爱文学的青年干警参加
9月25日晚,广西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该院三楼《民族文学》创阅中心举办以“共赏民族文学瑰宝 共促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民族文学》“文学中的西藏”“文学中的新疆”专号阅读分享会。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闭克武出席并讲话,30多名热爱文学的青年干警参加。分享会由河池中院团支部书记韩莉莎主持。
分享会主要聚焦《民族文学》“文学中的西藏”“文学中的新疆”两期专号,旨在通过阅读多民族文学精品,增进青年干警对中华民族历史人文的了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履行司法职责、服务人民群众注入精神动力。
在读书分享环节,青年干警代表韦丰羽、杨懿玲、梁庆飞依次分享阅读感受,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对《民族文学》专号作品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核的理解。
“红卫的母亲,表面看来只是一位普通的基层妇女干部,但她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自觉的担当、朴素的奉献和坚韧的生命力,让我对‘干部’这个身份、对‘奉献’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真切的理解。”韦丰羽对《民族文学》的文学作品爱不释手,仅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所写的《红卫的母亲》她便反复地读了几遍,感受到了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力量。她说,这种力量源于真实,源于平凡,源于那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的生命形态。
“《千里兵车行》记录的不仅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进军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精神宝典。武警交通第八支队官兵在‘世界第三极’用生命、热血和汗水铸就的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财富。”杨懿玲读了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节选),觉得自己仿佛跟随着武警交通第八支队官兵,一同驶入了那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生命禁区的阿里高原,而官兵们不畏艰险、忠诚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于她这位正处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法院新人,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也是砥砺前行的号角。
“小说中胡杨树的特征象征了人的一种精神,准确地说,象征了新疆兵团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精神。小说成功塑造了胡老师这位爱生如子、潜心教学、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形象,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兵团人屯垦戍边、拓荒创业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梁庆飞以《在生命荒芜处,种下一棵树》为题分享了自己阅读文学中的新疆专号里的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认为这篇小说启迪我们干警要像移植“精神之树”一样,让法治精神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努力成为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专业与热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随后的自由交流环节气氛热烈。与会干警们围绕两期专号中的具体作品、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学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话题畅所欲言,分享阅读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这些饱含温度与深度的文字,不仅拓宽了文化视野,更深切感受到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闭克武在总结时说,法律和文学,虽方向不同、路径各异,但二者最终将通向同一个终点——对人的关怀,对善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指出,文学为法院干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深厚的滋养,文学作品中对“人”的共情,比口号式的说教更能抵达人心。干警们“阅读、思考、写作”是连接司法专业与文学表达的桥梁;广泛的“阅读”,是根基;深度的“思考”,是关键;勇敢的“写作”,是升华。在这个“三步走”的学习实践思路下,以河池法院为题材的三篇文学作品刊登于《民族文学》,让河池法官的形象、河池法院的故事走得更远。希望每一位干警做一名忠实的读者、勤奋的思考者、勇敢的表达者,用文学的阳光雨露滋养司法实践,依托《民族文学》河池中院创阅中心,常态化举办文化沙龙、读书会、写手培育等活动,齐心协力培育“法系同心结”文化品牌。
此次读刊活动,是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化“印象河法·书香法院”文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共赏民族文学瑰宝,干警们在阅读中增进了理解,在交流中凝聚了共识,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在司法队伍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制作:阿旺加措
编校:徐海玉
审校:杨玉梅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来源: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