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向小米开战!全球第二座全自动化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21:30 1

摘要:2025年8月15日,家电市场原本平静的湖面被一颗石子打破,泛起层层涟漪。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了一则看似普通却极具冲击力的数据:在2025年7月份,小米空调线上销售市占率一举达到16.71%,这一成绩仅略逊于美的空调的18.61%,成功超越了格力

2025年8月15日,家电市场原本平静的湖面被一颗石子打破,泛起层层涟漪。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了一则看似普通却极具冲击力的数据:在2025年7月份,小米空调线上销售市占率一举达到16.71%,这一成绩仅略逊于美的空调的18.61%,成功超越了格力。这一消息瞬间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众多消费者和行业人士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一时间,关于小米空调是否真的实现逆袭、格力空调是否被拉下神坛的讨论甚嚣尘上。

仅仅三天后,8月18日,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迅速下台澄清。他神情严肃,语气坚定地表示:“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过格力”的消息并不属实,并当众甩出了真实的公开数据,试图为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降温。这一来一往的交锋,让格力和小米之间的“口水战”再次升级,成为了家电行业近期最热门的话题。

这看似简单的“口水战”,实则是制造企业的一场荣誉之战,背后牵扯着品牌声誉、市场份额以及行业地位等诸多关键因素。根据格力电器提供的数据,今年7月份格力空调线上的市占率实际上是16.41%,虽然与小米的16.71%差距看似微小,但却实实在在地比小米空调多出2.91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格力还是前三大空调品牌中七月份线上市占率唯一上升的品牌,这一成绩无疑彰显了格力在市场中的强大韧性和竞争力。

截至8月30日,奥维云数据平台这一权威行业数据机构的公开信息依然与格力提供的数据保持一致。相比之下,小米总裁卢伟冰转发的那一份数据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这也让不少原本被小米数据吸引的消费者和行业观察者开始重新审视这场争议,思考数据背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实,这并不是格力和小米的第一次较量。早在2013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曾和格力掌门人董明珠立下著名的“10亿赌约”。当时,两家企业的业务领域并无直接交集,小米主要以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主,而格力则专注于空调等家电产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不断拓展业务边界,通过推出空调、洗衣机等大型家电产品,正式切入了格力的核心市场腹地,双方的业务竞争逐渐白热化,这场“10亿赌约”也成为了两家企业竞争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双方的一系列交锋中,产品价格无疑是最激烈的战场。2020年之后,家电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线家电品牌在战略层面开始对市场定位与利润空间进行重塑,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代表的品牌纷纷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空调价格。这一调整背后,既有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等客观因素,也有品牌为了提升产品品质、加强技术研发而进行的主动战略选择。

然而,这一市场变化却给了小米空调可乘之机。小米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主打性价比路线,在空调产品上也不例外。2025年上半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毛利率为22.5%,是目前主流家电品牌中毛利率最低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力电器的消费电器业务毛利率直接比小米高了10个百分点。

在线上销售平台上,这种价格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以1.5匹变频壁挂式空调为例,格力电器的参考价格是2959元,而小米的价格则仅有1799元。相当于同规格的产品,格力电器的价格比小米的价格高出1000多元。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原本,不同的定价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成本、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的正常商业决策,不应该成为双方争辩的焦点。但小米却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低毛利的低端产品“碰瓷”格力技术含量更高的高价产品。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的争议,也让格力感受到了来自小米的挑战。

今年4月,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直言不讳地质疑:“某空调卖到1000块了,难道是纸糊的吗?”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低价低质产品的担忧和对自身产品品质的自信。近期,董明珠在一次直播中又称现在家电行业很“卷”,“大家不再追求技术上的突破,简单的就偷工减料,用价格来忽悠你”。虽然她没有直接点名小米,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番话似乎又把矛头指向了小米,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

双方商业模式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无法真正的和平相处,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碰撞。用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的话来说,“一颗螺丝的真实,胜过十万次虚假的转发”。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格力对产品品质和真实价值的追求,也暗示了小米在营销和宣传方面的一些做法可能存在夸大之嫌。

格力和小米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小米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轻资产、快迭代、生态整合。小米善于讲故事,通过构建庞大的生态链,将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各类产品紧密连接在一起,为消费者打造一个智能化的生活场景。在营销方面,小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用线上销售、社交媒体营销等手段,实现规模的极速扩张。这种模式使得小米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

格力模式则截然不同:重资产、全链掌控、长期主义。格力在空调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制造体系和研发中心。从空调压缩机的自主研发制造到整机的生产组装,格力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掌控。这种模式虽然使得格力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却像压舱石一样支撑着产业根基,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技术的领先性。

以空调压缩机为例,这是做空调最难的一环,也是空调制造的成本大头,技术壁垒很高。格力电器是全球唯一一家制冷全产业链压缩机自主设计制造企业,涵盖了活塞压缩机、转子压缩机、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及自主压缩机等多种类型。

依托强大的压缩机技术,格力电器现已实现超高温(68℃)制冷和超低温(-40℃)炙热空调,成为引领行业技术变革的存在。

正是凭借这种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就算是格力空调的价格在行业内处于最高的一档,消费者也依旧愿意为其产品性能买单。就像茅台无论价格再怎么高也依然有受众一样,格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品质、可信赖的品牌形象。

从市场数据来看,格力在空调领域的优势依然明显。2024年,格力电器线上空调市占率为19.35%,排名第二,超小米空调将近6个百分点。同期,格力线下空调的市占率达到了惊人的31.53%,和第一名美的空调32.67%的市占率几乎持平;而小米空调在线下渠道的市占率仅有0.15%,排名第十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本影响不到格力的市场地位。

对于空调这种大型家电来说,线下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往往希望能够近距离感受产品外观、了解产品功能,通过实际体验来做出购买决策。因此,短期内线下渠道都会是空调销售的主力渠道。格力电器在线下渠道的领先地位,代表了在消费者心中,格力仍然是值得信任的品牌,这也是小米无法睥睨的护城河。

尤其是近几年,格力电器进行了下游销售渠道的降本增效改革。通过扁平化管理,格力减少了销售体系层级,提高了运营效率,把省出来的费用向终端让利,刺激了市场需求。2020年至2024年,格力电器的销售费用从130.43亿降到了97.53亿,降幅高达25%;而营业收入却从1704.97亿增长到1900.38亿元,实现了小幅上升。

与同行相比,2024年格力电器每一元销售费用的支出可以换来19.4元的收入,远超小米、美的、海尔等一众同行,是家电品牌中销售效率最高的企业。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格力在销售渠道改革方面的成功,也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大的优势。

虽然在品牌影响力和护城河方面,小米暂时还威胁不到格力电器,但在当下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格力也需要考虑自身的破局之路,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而格力电器未来多元化的看点主要集中在芯片领域。

公司自2015年开始进入芯片领域,展现出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当时,芯片作为科技产业的核心部件,对于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升级至关重要。格力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果断布局芯片产业。2018年,格力成立了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主要负责MCU芯片、智慧家庭芯片和功率器件产品研发和销售。这一举措标志着格力在芯片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到了2022年,公司进一步加大在芯片领域的投入,成立了珠海格力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晶圆制造、功率器件封装测试、半导体检测服务等业务。碳化硅芯片具有高频、高效、高温等优异特性,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家电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格力的这一布局,无疑是为了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2024年底,格力的碳化硅芯片工厂正式建成并投入生产,这也是全球第二座、亚洲首座全自动化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格力在芯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工厂的投产,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宣布:“格力芯片成功了,从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到整个全产业链已经完成了。”这一宣告不仅是对格力芯片研发团队的巨大鼓舞,也向外界展示了格力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

从公司财务报表来看,2025年上半年,格力电器包括零边界在内的智能装备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0.9%,是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格力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开始取得回报,芯片业务正逐渐成为格力新的利润增长点。

今年6月份,格力电器又在互动平台披露其碳化硅芯片工厂最新进展:目前公司已建立SiC SBD(碳化硅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和MOS(金属 - 氧化物 - 半导体)芯片工艺平台,部分产品实现内部批量使用,并为多家芯片设计公司提供晶圆流片制造服务。这代表着格力的芯片现在不但能满足自身产能需要,还能对外服务了,接下来的几年估计会成为仅次于空调的第二大业务。

格力与小米的交锋,本质上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小米靠轻资产和低价快速切入市场,以互联网思维和生态整合为手段,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展现了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而格力凭借重研发、全产业链掌控构筑起技术护城河,线下渠道优势更是短期内难以撼动,以稳健的步伐和深厚的底蕴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如今,格力芯片工厂投产,多元化布局初见成效,智能装备业务增长迅猛,为其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在存量市场下,格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价格竞争力,如何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将是格力破局的关键。

家电行业的竞争,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力本身。格力的“厚度”与小米的“速度”并非不能共存,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或许双方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博弈平衡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推动家电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格力的技术创新还是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都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场家电江湖的“速度”与“厚度”之争,还将继续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史海峰山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