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与年薪挂钩?年轻医生自述:下完24小时班后“被要求”献血,并“建议”献400ml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21:20 1

摘要:某医院科主任以“科室利益为重”为由,要求科室年轻医护人员参与无偿献血,理由是医院年薪制考核文件中规定,每个科室必须完成25%的无偿献血人数比例,否则将扣除科室年终分数,进而影响年终绩效。

在这些令人无奈的政策和规章上,各地部分医院却达成了某种同频和共识。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小呱

01 献血考核下的医护困境

近日,在某医学论坛上,一则帖子引发了广泛讨论。

某医院科主任以“科室利益为重”为由,要求科室年轻医护人员参与无偿献血,理由是医院年薪制考核文件中规定,每个科室必须完成25%的无偿献血人数比例,否则将扣除科室年终分数,进而影响年终绩效。

帖主直言,此举带有明显的道德绑架意味。同事们纷纷吐槽,称再过两年,恐怕“自愿捐款”也要被纳入考核了。

在该帖的评论区,来自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诉苦:

有的医院要求每周抽调医生护士到血站无偿工作,美其名曰“血液保障工作”;有的医院公开表扬积极献血并主动放弃休班的“卷王”;还有的医疗机构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将科室工作人员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与绩效挂钩。

这些现象让人哭笑不得,尽管我国地域辽阔,但在这些令人无奈的政策和规章上,各地部分医院却达成了某种同频和共识。

作为已经工作几年的年轻医生,我也有过类似经历:在某个忙碌的24小时班后,早上接到医务处通知,要求各科室安排3~5名医护人员于当日9点去献血车献血。

当时我环顾四周,除去“老弱病残”,能献血的同事寥寥无几。于是,我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只睡了3个小时的黑眼圈去献血。走到献血车,血站工作人员见到年轻人便“热情接待”,并建议献400ml。

但最终在我的坚持下,只献了200ml,因为刚下夜班的我需要休息一天后,第二天还要继续上班。同时,也更因为献血前常规查体时,我看到了血压计上显示的是155/99mmHg。

追溯这些现象的根源,不难发现,不合理的考核制度、医院管理水平不足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都是导致医疗职场中个人权利被干扰的重要因素。

02 自愿献血原则的偏离与反思

因为我从事临床工作,所以对目前社会献血和用血情况有一定了解。在医院里,术前备血、术中大出血用血、低血容量

血液及其制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液性结缔组织,对我们身体健康和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和维护公共卫生秩序,血液买卖被严格禁止。

所有献血和用血工作均由各省市及地区的血站统一管理。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再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各种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生病用血的老年人增多,而适合献血的健康青壮年减少,导致整体长期处于用血紧张状态。

关于鼓励医疗机构和单位献血,各地管理部门可能会制定相对宏观的政策,比如将“公益性”作为考核指标,但具体到“献血”要求,则更多由各医疗机构自行决定,这些要求通常为“鼓励性”而非“强制性”。

《献血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值得注意的是,“自愿”是核心原则,任何形式的强制或变相强制都是违法的。

尽管极少有文件会强制规定医生必须献血,否则扣罚年薪或绩效,但不排除部分管理人员和领导为完成考核任务,会制定详细的献血比例要求,并将其与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如此一来,便能最大程度调动“牛马们”的积极性,毕竟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那些按部就班的“粮草”来养家。

另外为鼓励献血,《献血法》中规定并不断完善着关于无偿献血者本人及其家属优惠用血的政策。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并不同步,实施效果和完成度也参差不齐,导致部分献血者在用血时无法及时享受优惠和便利,这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我在工作中多次遇到,有些家属正常规律献血,但家中老人生病用血时,仍需献血才能申请用血,这怎能不让人心寒?

03 改善献血环境:从制度到人文的关怀

除了医院,大学、机关、社区等年轻人口密集的地方也会定期组织献血活动,有的城市和地区对参与献血的人给予现金和物资补助,有的单位则提供休假和营养补贴。

但是,这些实用且直接的措施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并未得到落实。比如在文章开头的帖子中,不少医护人员吐槽单位要求“自愿献血”,但献血后却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

一位护士直言:“在这里献也是献,在小区献也是献,还不如在小区里,还能拿到两箱牛奶。”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也提到,医院组织职工在医师节当天献血,“献完血还不能走,又去听了一个多小时的会,才回到科里继续工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玩笑之余,我们不禁要认真思考:

医护人员的个人权利在“自愿献血”过程中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献血与否是公民的个人自由,医护人员虽有救死扶伤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献血来履行,身体权、健康权是基本人权,更不应被工作关系和薪资报酬所绑架。

另外,这种强制要求也会挫伤大众的积极性,引发献血的抵触情绪。这种一刀切的完成模式,体现了一种缺乏人性关怀、官僚化的逃避式管理思维。

在我看来,若要扭转这一现状,首先需要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医疗机构领导采取具体措施。比如面对献血指标的客观任务,在考核中设置参与加分项而非挂钩减分项,如参加无偿献血、应急医疗救援、社会公益、医疗保障等可作为加分项,在重大公共事件或血库紧张时,积极参与献血的,在评优评先中予以优先考虑。

其次,对自愿献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比如献血休假、营养补贴等,营造“献血光荣”的工作氛围,而非“拖后腿可耻”的职场PUA。

最后,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兼顾客观健康情况,身体不适的青年职工不应被鼓励参与献血活动,以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

当下,无论是职场工作环境还是社会的医患环境,都谈不上轻松愉快,但生活总要继续,工作也要完成。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疗从业者从专业知识角度和个人观点上,都不会对“无偿献血”本身有偏见和抵触,往小了说,利人益己;往大了说,积善成德,但前提是它不应被强制执行。

正如那位护士所说:“我在社区献血好歹还有箱牛奶,怎么在单位啥也没有还得被吆五喝六去献血?”

医护人员也是人,也是有健全人格和权利的人,不应因其穿着白大褂就活该被打被砍,不应因其是职工就随便“被自愿”无偿献血。

由衷地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认识到他们同样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基本权利的个体,而非可以随意支配的“资源”。上级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能够倾听医护人员的真实声音,制定出更加合理、人性化的政策与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让“自愿”真正回归其本质,而非变相强制。

更期待,全社会能形成一股尊重医护、关爱医护的温暖风气,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在充满尊严与理解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因为他们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责编|Zelda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新!国家卫健委明确:基层医生晋升职称不以规培证作为必要条件

医生多点执业或将迎来新规定!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激励机制 | 医脉政事儿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